天坛公园历史简介
[北京天坛]
天坛介绍
天坛位于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南面,正阳门以东。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它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天的地方。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帝王“祭天”、“祈福谷”用的建筑。主要建筑,祈年殿,御殿和土墩,都建在南北纵轴上。天坛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比故宫(紫禁城)还大。它有两面墙,形成内外祭坛。坛壁南圆北圆,象征圆的地方。球球祭坛在南面,山谷祈祷祭坛在北面,两个祭坛在同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隔着一堵墙。球球祭坛的主要建筑是球球祭坛和帝国圆顶,山谷祈祷祭坛的主要建筑是祈年殿、皇宫和祈年门。
据史料记载,官方有祭祀天地的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还处于奴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的皇帝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虔诚。历史上每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祭祀建筑在帝都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和最完美的艺术来建造,建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天坛是我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天坛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与朱迪任职十四年的紫禁城同时建成。嘉靖九年(1530),因四郊分别祭祀制度,嘉靖十三年(1534)更名为天坛。经过清乾隆、光绪皇帝的重建,形成了现在的天坛公园格局。
明朝初年天地合祀,南北郊坛同祀。举行祭祀的地方叫大司堂,是一个有十一个房间的方形建筑。明嘉靖九年(1530)改为天地分开,在天坛内建一座圆丘坛祭天,在北郊另建一座方泽坛祭地。最初供奉天地的宏伟庙宇逐渐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原大祭堂改为大享乐堂,开始了圆形建筑。
清廷入关后,一切还是按照明朝的旧制度。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天坛也大兴土木。乾隆十二年(1747),皇帝决定重修天坛内外城墙,将土墙改为城砖,从中间到顶部包裹两层城砖。内坛墙顶宽度缩减为四尺八寸,无檐柱,成为无柱廊的悬廊。重建后,天坛内外壁更厚,GAI长达十余里,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天坛的主要建筑,如祈年殿、御殿、穹顶等也在此时重建,并一直保存至今。
天坛布局
天坛的主要建筑位于内坛,从南到北排成一条直线。所有的宫殿和祭坛都朝南围成一个圆圈,象征着天空。整个布局和建筑结构风格独特。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丰收的地方。是一座三檐圆形大殿,高38米,直径32.72米。它有一个蓝色琉璃瓦屋顶,全砖木结构,没有长檩条梁。它由28根木柱和36根檩条支撑,在建筑造型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天坛由双坛墙分为内坛和外坛,形似“会”字。双坛墙的南角为直角,北角为弧形,象征“一圆之地”。外坛墙周长6553米。原来西墙只开了祈谷门和祈秋门。1949后,东门和北门相继建成,内坛南面的赵恒门改为南门。
天坛内坛墙周长41.52米,有东门、北门、西门六个门,球球殿南门有太元、赵恒、广利门。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内坛。南面有瓦胡岛祭坛和皇家穹顶,北面有祈年殿和甘皇帝殿。两部分用隔墙隔开,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单笔桥”(砖砌走道)连接着瓦胡岛祭坛和山谷祈祷祭坛,形成了内坛的南北轴线。
球球祭坛是皇帝举行祭天礼物的地方。建于嘉靖九年(1530)。祭坛平面呈圆形,分三层,均有汉白玉栏杆。祭坛表面最初是由蓝色釉面砖制成的。乾隆十四年(1749)重修后,用坚硬耐久的艾蒿青石铺成。每层的栏杆头都刻有龙纹,每层栏杆下都有一个石龙头向外延伸,用于坛面排水。圆形土墩祭坛有两堵矮墙,外侧和内侧的圆圈,象征着一个圆形的地方。球球祭坛的附属建筑包括皇穹窿及其附件、圣穹窿、祭祀亭和三穹窿(祭祀穹窿、乐器穹窿和布朗推荐穹窿)。站在球球圣坛顶楼正中的巨石上,虽然窃窃私语,却十分响亮。所以每当皇帝在这里祭天,他洪亮的声音就像来自天上的神谕,祭祀时的庄严气氛更显神秘。这是因为祭坛表面光滑,声波能迅速向四面八方传播,打在周围的石栅栏上,反射回来,与原声融合,所以音量增大了一倍。
皇穹宇位于瓦丘坛的北面。是供奉瓦丘坛和存放圣碑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嘉靖十七年(1538)更名为御金库。它是一座双檐的金字塔形屋顶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改为鎏金顶单檐青瓦金字塔形屋顶。有五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东西。正殿和东、西大殿都被一面平整光滑的圆墙所环绕。人在墙的不同位置说话,远处站在墙边的人都能听得很清楚。这是回音壁。在皇穹宇的台阶下,有三块石板,即回声石:站在台阶附近的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个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两个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可以听到三个回声。
皇穹宇的正殿和附殿由圆形围墙环绕,高3.72米,直径61.5米,周长193米。内壁光滑平整,能有规律地传递声波,回声悠长,故称“回音壁”。
祈谷坛的另一个重要建筑是黄干厅,它位于一个长方形的庭院里,四周有祈年墙,中间有玻璃门相连。这是一个寺庙风格的大厅,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下面是白色大理石栏杆的基座。是供奉“天皇之神”和天皇祖先的版本的寺庙。神的石板被供奉在形状像房子的神龛里。农历初一、十五,负责祭祀的衙门定期派官员扫尘焚香。祭祀前一天,皇帝来此焚香行礼后,礼部大臣焚香,随后三跪九叩,再由以卿为首的太常寺官员请将神牌置于龙亭,由仪威样铒抬至祈年殿相应神龛摆放祭祀。
球球祭坛、帝国圆顶和山谷祈祷祭坛是中轴线上的三个主要建筑。连接这三个主要建筑的是一个贯穿南北的长平台,称为单笔桥,也被称为神道或海景大道。它长360米,宽29.4米,南端高1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至3米,象征着这条道路与天宫相连,皇帝由南向北一步步升天。单笔桥的中间是神道,左边是帝国路,右边是国王路。皇帝走皇道,群臣走王道,神仙走神道。桥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隧道,是牲畜祭祀前送去宰杀的洞口。
■翟行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东西向。是皇帝来天坛祈福谷,祈福天之前斋戒沐浴的地方。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座小宫殿。它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叫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御设施,外城四角都有值班室。外城东北角有一座钟楼。皇帝每次进出斋宫,都会按铃迎接。詹姆宫内城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正面以正殿为中心;后面是皇帝的内宅;中间是一个狭长的院落,院落两端各有五个回廊和瓦房,分别是太监总管和太监的值班室。斋宫占地4万平方米,有200多座建筑。虽然没有故宫那么宏伟,但也是宏伟典雅。明清两代的皇帝都来这个“智宅”三天。只有雍正帝“智宅”改故宫后的前两天,最后一天搬到天坛。外围有两条御沟,外沟内堤周围有163回廊。宫殿东面有5个大殿,为砖结构,无梁厅式券。在正殿的平台上,有一个供斋戒的青铜亭和一个时辰牌位亭。殿后有五间寝殿,东北角有钟楼,内有永乐年钟。
神乐部是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在瓦丘坛西天门外西北设立的。神乐部是管理祭祀天朝时古乐演奏的机关。明朝称神乐观。那时候道士就是乐舞官和乐舞人看好神。明朝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时,300名乐师和舞蹈演员开进北京。之后,上帝很乐观,保留了约600名乐师和舞者。到嘉靖时,乐舞总人数达到2200人。
瓦丘滩
秋秋坛,又称祭天坛、祭天天台坛,是皇帝在冬季至日祭天的露天三层圆形石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祭坛周长534米,高5.2米。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的列数和步数为杨(也称“天”,即九的倍数),意为“九五”。祭坛表面是由艾叶青石制成的。除了中央的石头是圆的,祭坛的外圈都是扇形的,数字是正的。每层都有汉白玉栅栏柱,都是9的倍数。顶楼中央的圆形石板被称为太阳石或天心石。当你站在上面大喊或敲打时,声波会被附近的栅栏反射,形成显著的回声。
在中国古代,单数叫做正数,偶数叫做负数。在阳数中,数字9是“阳数之极”,意为最高最大的天体,称为“天”。古人认为九是阳数的极点,表示最高到最大,皇帝是天子,也是最高到最大,所以整个球球坛都用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球球祭坛围栏上的柱子和台阶的数量到处都是9或9的倍数。顶部圆形石板的外层是9层的扇形石。最里层9块石头,每向外一层增加9块石头,中下层也是如此。三层栏杆数量为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共360天。三层坛面总直径45尺,不仅是9的倍数,还寓意着“九五”之意。
球球祭坛外面有两面墙,有一个内圈和一个外圈,两边各有一个星形门。西南角预计有三个灯台(南北只剩两个),东南角有柴炉、坑、燃炉、役桌。祭坛东侧还有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器皿库、乐器库、棕楼库等附属建筑。
帝国金库
穹顶的北面是帝国穹顶。帝国穹顶庭院位于穹顶外分支北侧,圆形围墙朝南,南面有三扇琉璃门。主要建筑是帝国圆顶和东西配楼大厅,这是崇拜圆顶的地方。祭天用的祭台都存放在这里。建于嘉靖九年(1530),原名太庙。十七年(1538),改名御金库。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单檐金字塔形屋顶建筑,屋顶镀金,屋顶铺蓝色琉璃瓦,象征蓝天。正殿直径15.6米,高度19.02米。由八根金柱八根檐柱支撑,三层天棚沉箱层层汇集,结构精巧。大殿正中有汉白玉雕成的圆形石台,供奉“天皇之神”的牌位,左右各享天皇祖先的牌位。正殿各有厅堂,供奉着日月星辰云雨雷电等神灵的牌位。整个寺庙看起来像一个圆形的亭子,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山基座上,周围有石头护栏。此外,在皇宫正面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称为三阴石。当皇穹宇门窗紧闭,附近无障碍物时,站在第一块石板上拍手,可以听到一种回声;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个回声;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你能听到三个回声。
回音壁是帝国拱顶的墙壁。城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是地面砖砌的,墙上贴着蓝色琉璃瓦。栅栏的弧度很有规律,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声波的折射也很有规律。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附厅后面,贴着墙,一个人对着北面的墙说话,声波就会继续沿着墙折射,到达一两百米的另一端。声音再小,也能让对方听得清清楚楚,声音绵长,很有意思,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所以被称为“回音壁”。
祈年殿[在北京]
祈年殿位于天坛的北面,也被称为祈年殿。它最初被称为大祈祷殿和大享乐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天坛最早的建筑。乾隆十六年(1751)改建后,改名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雷火,几年后重建如初。目前,祈年殿为圆形建筑,直径32.72米。金碧瓦盖,三重檐金字塔形屋顶,层层收拢,总高38米。
祈年殿内部结构相当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条,只用楠木柱和檩条支撑屋顶。寺内有28根楠木柱,其数量符合天象:中央四根龙柱高19.2米,直径1.2米,象征四季,中间一圈12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12根巨柱象征一天十二个小时,中外层加起来象征二十四节气。三层柱子共。大厅的地板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图案,与大厅顶部的龙藻井和周围用黄金绘制的龙凤印章图案相呼应,使整个大厅看起来非常宏伟。
祈年殿的座位是一个圆形的祈年谷祭坛,高6米,三层,气势磅礴。祭坛四周有矮墙,东南角设柴炉、土堆、燃炉、役桌。在祭坛的北部,有黄干大厅,它有五个房间宽。本来是放祖宗牌位的,后来搬到祠堂了。祭坛旁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祭祀道、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放置于嘉靖年间。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皇帝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这是一个圆形大厅,有三重屋檐和镀金屋顶。屋檐是深蓝色的,铺着蓝色的琉璃瓦,因为天空是蓝色的,象征着天空。
祈年殿的建筑卓越之处在于,祈年殿由28根楠木柱和36根相互连接的桌椽支撑。这些大柱子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中间的四根柱子叫田童柱,代表四季;中间层十二根金柱代表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代表十二点;二十四节气用中层和外层相加表示;三层加起来28,代表28颗星;列顶加八子列,代表三十六天;宝顶下的雷公柱,代表着皇帝统一全国。它的附属建筑包括皇宫、祈年门、神库、神厨、祭祀亭、柴炉、棺材坑、服务平台、祭祀道路和72条长走廊。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一块七星石,石上刻有山形云纹,置明嘉靖年间。
这个大厅坐落在一个圆形汉白玉基座上,面积超过5900平方米。基座分三层,高6米。每层都有雕刻的白色大理石栏杆。这个平台和主厅是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当游客走出新年祈年殿的大门,向南望去,他们看到了笔直的隧道,它一直向南延伸。一路上的门廊都是沉甸甸的,越远越看不到尽头,有种从天而降的感觉。难怪一位法国建筑专家在参观天坛后说:摩天大楼比祈年殿高得多,却没有祈年殿高大深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此殿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遭雷击烧毁。据说当时大厅的柱子是用瑞香科的材料做的,燃烧时,几里外都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第二年,皇帝召集大臣讨论重建祈年殿的问题。由于找不到图样,主管国家建筑事务的工业部召集了曾参与修复祈年殿的工匠,让他们在施工前根据记忆和口述制作图样。所以现在的祈年殿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但基本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仍保留了明朝的样子。
祈年殿内,天花板是精致的“九龙藻井”,龙井柱上画着金字。殿中央有一块扁平的圆形大理石,石面上的图案是天然的龙凤纹。一龙牵一凤,为“龙凤石”,即“龙凤呈祥”。相传这块石头上只有凤凰图案,但殿顶的藻井里只有一条雕龙。随着年龄的增长,龙凤有了灵感,金龙经常飞下来找凤凰石上的凤凰取乐。没想到有一天,遇到了嘉靖皇帝,在石头上跪拜。金龙没有时间飞回来。它和石头上的凤凰一起被嘉靖皇帝压进了巨石,再也出不来了。从此成为一深一浅的龙凤石。1889年祈年殿被烧的时候,这块龙凤石被火熏着烧了一天一夜。石头虽然没有被烧成碎片,但是龙纹被烧成了浅黑色,凤纹模糊不清。祈年殿前,东有九殿,西有九殿,称为东盖和Xi盖,是收藏神位牌位的仓库。明代祭天时,除了祭祀皇神之外,还要祭祀皇族朱的祖先,以及日月五星、东、西、南、北、中五大山脉、五小山脉五镇、四海(江湖)四渎、风暴、山川、传统道教等历代神灵和帝王。
建筑特色
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在中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自汉代以来,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明朝永乐以后,每年的冬季至日、正月、新日和夏梦(夏季的第一个月),皇帝们都会来到天坛举行祭天和祈福的仪式。如果一年少雨,我们会在瓦丘坛祈雨。献祭前通常需要禁食。祭祀时,皇帝除了供奉祭品外,还要带领数百名文武百官拜祭,以求祈求上帝的怜悯。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广阔和高度,以显示“天”的至高无上。在布局上,内坛位于外坛南北中轴线的东侧,而球球坛和祈祷坛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侧。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边的开放性,让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获得开阔的视野,从而感受到天庭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就单体建筑而言,祈年殿和御殿都采用了圆形金字塔屋顶,其外部基座和屋檐层层收缩抬升,也体现出一种贴近天空的感觉。
天坛也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寓意和象征表达。北圈南面的坛墙和外墙为方形的圆形建筑设计,寓意着“天圆地方圆”的传统世界观。主要建筑中蓝色琉璃瓦的广泛使用,以及祭坛中的“杨数”和祈年殿中的柱子的设计也是这种表达的具体表现。
世界遗产
天坛已经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根据文化遗产选择标准C(I)(II)(III),天坛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天坛的评价;
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位于皇家园林中,被古松环绕。它是保存完好的寺庙建筑群,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体建筑都体现了天地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中国古代世界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这些建筑也反映了皇帝和王子在这种关系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
仙老天坛
1420年,明朝永乐十四年,朱迪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天坛。这座巨大的天坛位于紫禁城的南部。或许和那个时候还是有一些相似之处的。程楠至今仍是北京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后崇拜时代的发展,程楠很少有用来遮天的高楼了。即使你从长安街的中心往南走,你也可以看到高高支撑在空中的祈年殿镀金的宝蓝色玻璃屋顶,或者绵延数公里的简单灰色砖墙的一角。
北方的园林没有江南建造的园林精致典雅。它们大多是宏大的叙事,动辄覆盖数百公顷。有一种说法是天坛的设计者担心天坛是祭天的地方。由于皇帝自称天子,“神”的住所自然比“天子”的住所大,所以天坛的面积是故宫的两倍。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顾忌,天坛的主要建筑都铺着深蓝色的琉璃瓦,不敢用属于皇家园林的明黄色琉璃瓦。在一年一度的祭天仪式之前,皇帝必须去单笔桥东侧的专门服务台,将黄袍临时换成蓝袍,以表达他对天的虔诚敬畏和崇拜。这个节日在这里延续了上百年,直到上世纪1914,历史上有国贼之称的袁世凯当了皇帝,大张旗鼓地再次上演,才正式落下帷幕。
天坛北、南、东、西各有一门,其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对于赶时间的游客来说,最好从南门开始游览。从南门进入花园,我们依次去邱欢祭坛。这座献给天坛的几何造型建筑充满了别出心裁的技艺。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的汉白玉石块都是九的倍数,象征着九重天;皇穹宇是放置皇神牌位的地方,形似祈年殿。皇穹宇外有一圈墙,上面有一对磨砖,门朝南,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音壁。尽量用合适的方式在回音壁里呼应。如果你和两个人一起旅行,他们应该站在朝北的东大厅和西大厅里听对方说话。回音壁的北面有祈年殿和干皇帝殿,这是北端的重要建筑,由一座宽阔的桥连接。在天高云淡的深秋,我们走出祈年殿的大门,沿着这条300米长的笔直过道向南望去。玄关沉甸甸的,越往远处看,世界似乎越是雄伟,越是无穷无尽,让人不得不赞叹当年设计建筑的手法和灵感。天坛东侧还有其他建筑和历史遗迹,如游廊、神厨、祭祀亭和西门翟宫。尤其是斋宫,因为是皇帝大典前沐浴、烧香的地方,所以没有天坛其他建筑那么宏伟、崇高。暮春时节,翟宫内外两条护城河的河池长满了紫色的沙参,榆树叶梅的艳丽枝桠掩映在红墙顶上垂下的绿色琉璃瓦搭建的厚重回廊房屋和小月门里,透露着庭院深深的人文气息。很难想象八国联军怎么会把盟军总部设在当时这么安静纯净的地方,没有任何影响。
事实上,对于把天坛作为生活空间延伸到户外的市民来说,天坛宏伟的建筑只是他们在这里活动的一个大背景,更大的吸引力来自市区独特的森林公园。明清以来,天坛广泛种植松柏,已成为一片巨大的森林。
冬夏过后,每天黎明时分,大批中老年人由远及近,持年票到园外坛舞拳以致剑踢毽子,尖叫散步。它们比鸟儿还活跃,完全无视医生的建议和气象部门发布的清晨二氧化碳指数,满怀热情地开始它们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