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字体的演变

(一)中国字体的演变

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从成熟的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甲骨文出现以来,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可分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四个阶段。现代书写阶段可分为隶书、草书、楷书。

1,甲骨文,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商朝流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记录了商代皇室的占卜活动。因为是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人们称之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画面特征明显,因为是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笔画细,字体大小不一。

2.金文金文,又名钟鼎文,写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器上,如钟鼎、生活用品和武器。在古代,青铜被称为黄金,所以后人把它称为金文。《金文》主要记载了统治者在祭祀、分封诸侯、征服和使用武器方面的成就。《金文》的主要特点是:笔触厚重,结构线条工整,画面特征明显还原。

3.大篆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流行的汉字字体。这种字体直接由西周金文发展而来,其形制和结构特征与金文大致相同,稍有改动和规范,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字体发展的痕迹。《大篆》的主要特点是:字体工整对称,笔画粗细一致,趋于直线,与金文相比是一大进步。

4.小篆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全国通行的标准字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同文不名”的政策,以秦时流行的大篆为基础,改变大篆的笔画和结构,使之更为简单规范,从而统一了原来复杂的汉字,有了共同的标准。这个统一字体就是小篆。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它在汉字发展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篆的流行结束了甲骨文以来一千多年来汉字形体复杂、写法多样的混乱局面。小篆的主要特点是笔画和结构简单规范,字体和字形高度统一。

5.隶书隶书是一种出现于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朝,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字体。秦代的一些下层文员为了省时、省速度,临摹东西时并没有完全按照小篆的笔画和结构来书写汉字,从而逐渐形成了新的字体。因为这种字体多为下层官员和仆人使用,所以被称为隶书。秦代,隶书只为小篆所用。隶书终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汉字字体,取代篆书成为通用字体。隶书的主要特点是:完全打破篆书的结构,形成点、横、竖、撇、撇等基本笔画,讲究笔画的挑波法;结构对称,棱角分明,方方正正,整洁美观;画面感完全消失,字体完全符号化。所以,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6.草书草书是汉代为了提高书写速度,在隶书的基础上形成的字体。据说草书因起草而得名,“草书”就是“潦草”、“潦草”的意思。草书主要用于日常书写,正式场合仍使用隶书,如公文、通知等。草书一般分为三种:曹彰、现代草和狂草。曹彰形成于东汉初年。它的特点是笔画相连,字也相连,写的很潦草。有时候一个字只保留一点轮廓,很多不同的部首,比如竹字头、心形头、四点头,都是一个形状写的,很难识别。狂草起源于唐代,是在现代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书法家可以自由书写,随意加减笔画,字如龙凤舞,普通人很常见。

7.楷书,又称隶书、真迹,是东汉时期出现,魏晋时期成熟盛行,一直沿用至今的标准字体。“楷”的意思是模型,意思是楷书可以作为书写的模型。楷书继承了隶书的结构特点,同时吸收了草书简笔画的优点。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去掉了隶书的挑波法,笔画很直,字体比较方。

8.行书比楷书产生得晚,是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行书比楷书灵活流畅,比乱草书更容易辨认。因此应用广泛,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行书现在变成了一种字体——手写,和楷书一样重要。人们在日常写作中普遍使用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