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传统史学?

传统史学

一、史学家的情怀:史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是关心未来,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未来。中国的先民对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有着朴素的辩证认识,即“观过去而观未来”(易经下)。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学思想来源之一。司马迁写《史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讲述过去,思考来的人”的宗旨,即讲述过去是为了让后人读他的书,思考。《汉书·司马迁传》严注:“让后人看到自己的志向。”深藏在太史公心中。司马迁的志向是什么?是“究天人关系,学古今之变”的结果,是“困旧闻于世,考之,验之成败”的结果。这恰恰是司马迁“成家之言”的伟大之处(以上对司马迁的引用,见《史记·太史公序》《汉书·司马迁传》)。此后,这一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所谓“多知前事不忘前事不忘”(《唐高祖诏书致小李等人编六朝史》,《唐人诏书集》卷81),已成为史家的共识,也反映了史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史学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永恒伴侣。

第二,历史智慧。史学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发展,同时在这种进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唐太宗强调史学的大用,说:“盖史记之用,甚大也!”(修晋,唐纪卷81)。这可能更侧重于政治。刘知几从“见贤思齐,不见贤而自省”的角度指出,史学是“为外人之急务,为国之命脉之道”(史通,史官之立)。王夫之关于史学重要性的理论,包括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对人思想的熏陶和做人的原则(见《读书为镜·叙四》)。龚自珍进一步提出:“脱离历史,人在路上。要想知道,首先要做一个历史。”(关于“尊重历史”,见《龚定安全集》第五卷)他的“道”强调从具体的历史经验上升到历史智慧。这里其实包含了“史”与“道”辩证关系的思想:“史”指的是具体的历史事件,“道”指的是规则和规律。人们了解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就能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要掌握这个规律,首先要学习和研究历史。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史学中反复讨论的“时”、“势”、“理”、“道”,都具有探索规律和规律的意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更具体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天文、地理、生产活动等对自然的认识,还是为国为民、治国安民、法治、教育、移风易俗等对社会的认识。,它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智慧。历史智慧是相对于现代科学知识、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而言的;但是,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像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切断历史一样,任何人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社会人)都不能不受到历史智慧的启发。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历史智慧的光芒在未来社会依然会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第三,民本思想。西周末年,“天命”观念开始动摇,春秋以后,人文思想继续发展。史家一方面探索天人关系,另一方面探索人与时代的关系。正是在这两个领域的讨论中,司马迁真正找到或者说找到了人在历史运动中的位置。他在《史记》编纂中确立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并从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第一个层面是记《王继行》和《写十二列传》;第二关是记住“辅佐大腿臂臣”和“三十而立”;第三个层次,就是写下“仁义迷人,名扬天下”的各路人物,“立传七十”。具体而言,司马迁从以下几个方面写出了人的活动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一是以人事为发展线索来描述历史进程;第二,他肯定了人在历史转折或重大事件中的作用;第三,他指出了人类聪明才智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第四,他强调用人是否得当,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第五,他重视普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等等。司马迁对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的认识和描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人本思想的萌芽和传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人自身力量、智慧和作用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一书是历史成为人类历史、史学成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性认识的标志,开启了中国史学人文思想的传统,从而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体现在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史书的长期积累,以及许多优秀历史人物的启发和激励,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今天,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正在讨论人类面临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知识经济。虽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但在基本点上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高科技产业——知识(智力)——人。关键是人才、人的素质和人的“全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强调“知识经济时代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时代”。也有研究者指出,联合国系统和西方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人员、决策者和管理者的基本个人知识要求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第六个方面包括“国家史”和“科技史”的知识(见吴著《知识经济——21世纪社会新趋势》,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62页。从司马迁的《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到今天预测人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历史在经历了无数个螺旋轨迹后,再次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实践提上了最显著、最重要的议程之一。

在未来社会中,传统史学中人文思想的优良传统必将在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基础上给人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