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有哪些史料和文化背景?
《三国志》65卷,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术》20卷,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历史。它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之列,与《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叶凡、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作者简介
陈寿(公元233-297),西晋时巴西韩安(今四川南充)人。他不太好学,所以对史学感兴趣,对《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都有深入研究。同县读书的状元乔舟,曾在为官。当时宦官黄浩专权,群臣纷纷效仿。陈寿因为不肯向黄浩屈服,屡次被免职。入晋后,历任文学家、学者、御史。280年,金灭,结束了割据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写《三国志》。在陈寿撰写《三国志》之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魏、吴的历史著作,如(?-266)舒威、于谦的《魏略》、赵薇的《兀术》等。《三国演义》中的舒威和兀术主要是根据这些史书写成的。蜀国政权没有设立史家,也没有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纂蜀国历史。舒舒的资料是由陈寿收集和编辑的。陈寿写作时间接近三国,可供他人借鉴的成果不多。另外,他是私人作家,没有条件获取大量的文件和档案。我们读《三国志》会发现,陈寿有史料缺乏的难处,内容不充分。陈寿没有编年史,知道三国时期的法规制度,只好求助于《晋书》。陈寿还撰写了《吕布传》、《古国志》等书,编辑了《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