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
第一,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凝聚功能。
就世界而言,虽然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但它在起源上不是最早的。然而,在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化中,只有中国文化是一种不间断的文化类型。历经千年内忧外患,得以保存、延续、发展至今。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很多优秀的文化形式都是被外来入侵打断的。四大古文明中,印度文化是雅利安的,因为雅利安人入侵;希腊罗马文化被日耳曼入侵打断了几千年;埃及文化因为侵略者的变迁而不断变脸,曾经希腊化,后来罗马化,再后来伊斯兰化。唯有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外,这是由于相对隔绝的大陆地区、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和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稳定的生存体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内在的,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命力、统一的同化性、包容性的融合性、伦理的亲和性、多变的创造性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性,这些构成了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这种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同化和凝聚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伦理是其基本特征。这种伦理虽然有负面影响,但一些深深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伦理观念,如尊师孝道、修身养性、实用主义、勤俭节约等,无疑对铸造国人的灵魂起到了积极作用,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所创造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很强。这种认同感和亲和力体现在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和超越地域和国界的文化群体的归属感上。它使海内外的中国人有着“血浓于水”和“亲人不是亲人”一样的感情。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有“同根同源,同宗同源”的民族观念。很多浪迹世界的华侨华人,在异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并没有完全西化,他们的文化脐带仍然与中国母亲息息相关。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里,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华儿女,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中国人有着相似的价值追求。这说明中国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感召力。它代代相传,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着炎黄子孙,表现出精神文化的同性和中华民族在广袤大地上的文化凝聚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仅是一种炽热强烈的民族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冷静的理性思考。它使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对自己的前途和历史命运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崇高的责任感,激励着人们为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繁荣而努力奋斗,作出无私的贡献。
二是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强大的整合功能。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起源于古代。此后,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汉字及其音义系统,而且以方块字为载体,创造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礼仪制度、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体系,而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还吸收了多种多样的外来文化。它是在与不同文化的长期碰撞与激荡、选择与融合、吸收与借鉴、“和而不同”中发展起来的,是陶铸各种文化积淀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时,具有自觉的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影响和改造客体。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部分都会逐渐走向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在隋唐时期达到顶峰。经过数百年的改造和吸收,中国佛教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消化了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吸收了其思维方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宋明理学。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吸收和改造,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渗透到语言、哲学、文艺、天文、医学、建筑乃至民俗等文化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印度佛教的成功吸收,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开放性、高度韧性和良好的消化能力,显示了中华民族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即以我为主体,兼顾一切,从而实现了中外文化的成功交流。
中国文化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中国历史上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观念和习俗。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文化必然是多元化的。其次,由于中华民族血液成分的复杂性。作为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不是由单一部落发展而来,而是在众多部落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民族不统一,文化也不会统一。民族血缘关系的复杂性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具有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持续、创新的动力,能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积淀成民众普遍的心理因素,规范和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源于过去、融于现在、直奔未来的意识倾向的存在,是振兴人民为祖国统一、民族富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精神源泉,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能动作用。正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精神,激发了我们民族长久的生命力,形成了宝贵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比如“和”的观念,一直对中华民族的团结起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保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统一完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代表着繁荣,所以中国的大多数文人群体都把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社会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儒、释、道、墨,都以构建和谐统一的社会为己任。经过几千年思想家的不断努力,“和谐”的理念已经辐射到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到中国每个人的心中。治国安邦,重“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治家重“家和而不同”,待人接物坚持“贵和而存中国”的中庸之道,在人生修养上达到一种平和的境界。正是因为这种“和为贵”的思想得到了全民族的普遍认同,铸就了国民的大局观念和协作精神。个人服从集体,个人服从小我,早已成为隐藏在人们头脑中的行为准则。这种整体的行为准则。虽然它一度被封建统治者用来为其既得利益服务,但从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向和实际社会效果来看,它对于培育国民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作风具有重要意义。深深积淀在整个国民心理中的民族精神所产生的持久精神鼓舞,必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不竭动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都更有延续性。这种延续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富含宇宙有创造力的信仰,这其实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一种肯定。人类在无穷无尽的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可以更新美德,更新事业,创造出充满新美德的伟大事业。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性所产生的无穷创造力,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绵延不绝。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文化变迁和创新的历史。先秦时期,从周人的文化变革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阐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到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总结和整合,体现了连续性、变革性和创新性的统一。至于秦汉以后文化思想上的变化和创新,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汉代的董仲舒吸收了儒家之外的阴阳、道、法等思想,然后进一步改造儒家。宋代朱以儒、释、道为一体,对儒学进行了创新。在这些融合中的创造,既包括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包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使之中国化。这说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存在,它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知识体系在不同时代都有延续、变化和发展。随着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化将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我很自豪我来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