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各种传统节日的起源:除夕起源于秦朝的“充军”;春节起源于“立春”季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时期;清明节起源于周朝;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1,大年三十

除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驱逐”。据《吕氏春秋》和《董纪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走“瘟神”,这样来年就无病无灾了。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2.春节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时节。直到南北朝时期,春节才改为年末,一般指整个春天。此时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人们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后,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正式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新年定为“春节”,所以很多人至今仍称之为春节。

3.元宵节

这是春节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根据传说,汉文帝(179-157)在正月十五庆祝周波平定诸虏叛乱。每天晚上,他都会出去在宫殿里玩耍,与人们一起玩耍,并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4.清明节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春种的好季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豆”的说法。农业谚语“植树不如清明”。后来随着清明和寒食的日子临近,寒食又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了清明的别称。

5.端午节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而制作的。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无法挽救楚国的灭亡。秦国灭楚时,在五月初五,他抱着一块巨石投河自尽。河边的人们得知后,纷纷乘船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人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