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黄莲峪村:千年流于山间古柏的古意。
黄连峪村位于石门景区,是博山地区的一个镇,在章丘、莱芜、淄川、博山的交界处。南、北、东三面环山,西临青阳河下游的龙门天池。全村面积1.7平方公里,占地500亩,森林面积2500亩,150户。全村平均海拔60438+050。
7月15日,记者一行来到黄连峪村。偶尔有村民在村与村之间的幽幽小路上来来往往。虽然天气炎热,但青山掩映下的山村却宁静祥和。在56岁的村民孙秀莲眼里,大顶寨的72栋楼房、长作坊、马厩、染井,是村里颇有代表性的地方,村里也留下了一件件历史和传说。
神田黄连给村子起了个名字,染房,古井,讲鱼和水的故事。
“黄连玉”,乍一看和“苦”有关,其实不然。
黄连峪位于博山市西北18公里处。据村民说,黄莲峪山森林茂密,树木繁茂。早些年,这个村子被命名为黄连峪。因为“梅利亚”这个词写起来太复杂,所以逐渐演变成了黄连玉。资料显示,黄连峪村名见于明代崇祯十二年的《山寺碑》和清代乾隆四十一年的《淄川县志》。由此可以推断,在成化元年之前,就有人居住黄连玉了。走在村子里,抬头望去,很多树挺立着,巨大无比,它们也诉说着村子的古老历史。
除了苦楝,古井也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据说明朝末年,由于干旱严重,村民下大力气挖井救灾。目前,该村共有6口古井,除1口已被掩埋外,其余5口井仍在正常使用。正是因为资源丰富,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军服厂的专用井水与苦楝的汁液混合,用独特的工艺染出了土黄色的军服。所用的井也被称为“染色车间井”。
如今,已经很难说出当年军衣加工厂的痕迹,但“染坊井”依然完好无损,井口的遮蔽物已被揭开,井壁绵长,井水平静,似乎在诉说着当年的军民故事。
两区共建“友谊街”,千年古柏镇守山村。
黄连峪村被风景秀丽的九鼎莲花山所环绕。村民的房子分布在山谷里,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里的房子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是供人居住的,下面一层是饲养牲畜或存放粮草的。墙壁大多由精雕细刻、纹理精美的青石制成。屋顶是倾斜的,屋檐是平的和倾斜的。都是用优质的扁石做成的。在很多房子的屋檐上,还可以看到精致的花鸟雕刻痕迹。
从染坊井沿着石板路走,村里的一棵古柏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棵柏树树龄超过1000年,直径超过3米,高度超过20米。树下是村里的山寺和一块名为“友谊街”的石碑。67岁的李说,这块石碑是当时村里修路时在张店和博山修的。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这条路被命名为“友谊街”。
大柏树下是村“官宅”所在地。明清时期,旧官宅是当时官员和家族首领办公议事的场所。在官宅西侧的墙上,两块嵌进墙里的石头记录着修复官宅时房屋的功能和用途、提供地基的人等信息。一份是清朝光绪元年签的,一份是民国十七年。
古柏东侧,沿路有村里有名的“龙作坊”。从大门不难看出,龙坊在当时的规模是宏大的。进去后,虽然年久失修,但大部分房子只有主体特征。相传明朝时,黄莲峪的郑氏家族是官宦世家,雇佣了大量的工匠和农民。为了便于控制和管理,为它建造了一个住宅,即长作坊。建筑内随处可见石雕,上下共36间工房,3间工棚,面积654.38+0.5万平方米。其中长工住作坊,短工住工棚,可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