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分析】心理刻板印象对问题解决只有负面影响。

摘要: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历史现象复杂多变。仅仅依据个体情境形成的方法和认识去解决新条件下的新问题,往往无法得到正确答案,尤其是“功能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是解决新问题的极大障碍。那么,如何利用刻板印象的正面影响来突破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呢?

关键词:历史刻板印象影响

刻板印象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包括知觉刻板印象和思维刻板印象。当环境条件不变时,固定的情境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用我们掌握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标准题,可以加快解题速度。然而,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需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时,用熟悉的方法将很难解决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刻板印象对历史的教与学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历史是包罗万象的,有时候用我们掌握的方法和规律去分析历史问题,就可以解决历史上类似的问题,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但由于历史事件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历史现象看似相似,实则不同。如果用固有的感性刻板印象和思维刻板印象去解决新问题,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历史教学中存在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历史教科书的刻板面孔;高考题答案的规范性和唯一性缺乏鲜活的灵性;历史老师盲目服从教学大纲教材的标准,根据多年的经验进行教学,执着于不完整的教材,执着于清高却漏洞百出,盲目地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学生被老师按照自己的模具加工,成为等老师喂的鸡,考试的机器,没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缺乏多元化思维。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来克服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利用刻板印象的有利影响,寻找本质属性相同的“变体”。

“变型”是事物的转化风格,客观事物有多种表现风格。历史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上,各个时代表演的节目各不相同,展现了社会各个领域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生动画面,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比如中国古代的六个时期就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先秦时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起源,秦汉时期反映了统一国家的建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权与民族融合,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开放,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封建社会的危机,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表面上看,它们互不相干,但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和周边国家和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变体”反映着相同的本质属性,相关的历史现象也有相通之处。比如古代实现统一的三个朝代:秦、隋、元,虽然实现统一的具体条件不同,但有共同的因素:经济发展、民族融合、民心回头、形成统一中心、拥有核心人物。历史上有很多改革,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改革的实质是调整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统一国家的建立基本上促进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刻板印象的积极影响,快速解决教学中的类似问题。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是突破刻板印象负面影响的关键。

由于历史现象复杂多变,在新的条件下解决新的问题,仅靠源于个别情况的方法和认识,往往得不到正确答案,偏离历史真相,难以解决问题,特别是“功能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是解决新问题的极大障碍。针对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转变观念,在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加强学习,努力突破历史教学中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重要的一环。改变教师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自身的学习和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重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努力适应新形势,不断学习,吸收各领域的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突破历史教学中的墨守成规,突破以往的历史认知刻板印象和历史思维刻板印象,适应新形势和新课程改革。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施者,教师转变观念,突破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比如说到满清政府、北洋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告诉学生都是专制卖国政府,代表反动阶级的利益,也很少告诉他们在位期间有没有值得肯定的举措,有没有另外的评价方式。一提到统一就大加赞赏,一提到分裂就一片黑暗。有什么具体问题需要处理吗?说到古代中国,你一定很自豪。某某技术比世界早很多年。说到近代中国的落后,根本原因在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你考虑过自己的缺点吗?说到都江堰,肯定会强调水利工程的伟大,但伟大在哪里?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久?但很少向学生解释“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历史老师有很多固有观念,很多痼疾和惰性,很多认知和思维模式。我缺乏思维的多样性,缺乏批判和被批判的勇气,缺乏创新的意识和精神,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缺乏对大学所学历史知识的终身享受。教师在观念和历史理论上不能突破定势,将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和学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三,提供丰富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突破学生思维定势。

历史是一门科学,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具体而丰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一个穿着随便的小姑娘,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任何人都不能捏造和歪曲历史,任何违背历史事实的主观意识都无法得到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作为历史老师,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不凭空下结论,不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学生,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大量丰富的材料,通过材料启发诱导学生向不同方向思考,对信息或条件进行重组,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设,寻求多元化的答案,帮助学生摆脱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克服学生思维的惯性和一些习惯性倾向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多元辩证思维。比如,维新派康有为,如何评价康有为,可以拿出材料:

拒绝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愿意出2000元加入强社的申请。极为看重康有为的翁同龢在日记中说:“康祖一(康有为的字)疯了。”梁启超也说过他的老师:“先生是最自信的人。它的教义,无论谁也动摇不了它……”

康有为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创作。他的诗歌想象力奇特,他的文字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特色。五首具有代表性的诗《离都与离君子》,表现了对国家危亡命运的极大关注,充满了英雄气概。

康有为对师德有很多研究,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认为,孩子正处于成长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缺乏自理能力,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就要求小学老师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知识,还要有母爱情怀。他对挑选教师非常严格。

晁康有为联盟:国将亡,是为老不死。

康有为不仅是一位全能的政治家,也是一位一生喜欢游山玩水的伟大旅行家。他不仅在16流放期间周游世界,晚年更是爱上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一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足以天长地久!

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主张尊孔复古,主张恢复溥仪,是文学伦理学研究的有成就的旅行家。他的人生活动既复杂又矛盾,多彩又灰暗,从而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一个历史人物。突破了学生认为康有为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的思维定势。

再比如鸦片战争的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也影响英国和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应该从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来分析。

刻板印象对历史教学的影响主要是负面的。如何突破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是历史教师的关键。首先,他们应该在概念理论上有所突破,然后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来启发和帮助学生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这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资料:

张志光。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异。注入新的想法。申,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