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雕的历史渊源

随着扬州的三次繁荣,玉雕技术经历了汉、唐、清三个高峰。清代中叶,扬州成为全国玉雕中心。扬州玉雕千百年来形成了浑厚、醇厚、典雅、精致、玲珑的基本特征。扬州玉器厂数十件精品在国内外获奖或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

清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两淮盐政在扬州剑龙寺设立玉局,承办大量宫廷玉器,按年向朝廷进贡。1840以后,扬州玉雕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香港,留在当地的多从事雕刻平面玉件,也有人转行。20世纪50年代,扬州玉器厂成立,扬州玉雕技艺得到重新传承。

玉石坚硬细致,硬度4-8度莫氏。手工雕刻工艺复杂,其工艺特点是琢磨,即“切玉”和“磨玉”。其制作工艺保持了扬州千百年来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集阴线雕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镂空雕刻等多种技法于一体,形成了浑厚、醇厚、典雅、精致、细腻的特点,具有优美、典雅、精致的艺术风格。

扬州玉器可分为炉瓶、人物、花鸟、动物、古玩、山雕六大类,品种齐全,色彩多样。70年代初制作的白玉宝塔炉,在全国玉器鉴定中一鸣惊人。于1981在东京和名古屋的专柜展出,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赏。白玉五行塔,雕刻于1986,七层八面,高105厘米,宽32厘米。用8条玉链和440圈链从四个方向连接四座塔,是历代玉塔中罕见的杰作。同年的聚珍图玉山,高1.20厘米,宽90厘米,重1,000多斤,以名家石雕为主题,集乐山大佛、大足大佛、龙门大佛、云冈石佛于一体,形成了一座深邃隐秘的世外桃源。展出时引起轰动,首都新闻界纷纷发布消息,给予高度评价。《香港报》称,这座碧玉山“是中国在清朝乾隆年间制作的《大玉治水图》之后,近200年来见到的唯一玉宝,充分体现了中国玉雕技艺的新水平”。1989年薄胎工艺制作的蓝宝石《生日快乐》和1990年“山雕”工艺制作的白玉山《千佛国图》均获国家金杯。以上五件玉器经国家鉴定为珍品,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珍宝馆。

今天的扬州玉雕艺人,已经完全继承了扬州玉雕的传统优秀技艺,并且锐意创新。在实践中,他们遵循“因材取料”的规律,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摄玉”能力和雕刻技艺,创作了一大批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湛的产品。他们的“山雕”和“练功”技艺独树一帜,展现了扬州玉雕的精湛工艺。

扬州的玉雕技术历史悠久。据有关史料记载,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在古书《诗经·龚宇篇》中,有对永州龚和扬州龚耀坤的描述。1977期间,在扬州蜀冈发现了60多件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玉器和氏族公共墓葬,证明了扬州在夏代就有制玉工艺。

江淮东部龙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玉璜和玉管,扬州汉墓出土了许多玉器,种类繁多,造型美观,并通过雕刻,采用了阴线雕刻和浅浮雕技术。到了唐代,扬州玉器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贵族豪门用玉器装饰亭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在唐僖宗,盐铁历史的高骈在扬州修建皇家建筑,用玉石制作了数十万件龙凤并加以装饰,还向朝廷赠送了数万件搜寻多年的扬州玉石首饰。到了唐代,玉饰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同时,扬州玉器和玉雕技艺也与其他国家进行了交流。

到了宋、元、明时期,扬州玉器已经发展成为展品。到了宋代,扬州玉雕出现了雕修技艺,为后来特色技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宋代,扬州玉器已经发展成为陈设品,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和玩味的艺术水平也大大提高。

清代民间玉雕技艺主要集中在北京、扬州、苏州、杭州、南京、天津等地,似乎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扬州擅长雕刻大型玉器,扬州玉器工匠擅长将玉雕艺术与书画艺术相结合,在造型和装饰上,利用绘画的透视效果,雕刻出多层图案,由近及深,由大及小,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有故事的画面。

到了清代中期,扬州玉雕已经品类齐全,艺术水平空前提高。特别是乾隆时期,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全国玉器的主要集散地和主要生产中心之一。清宫近10件重1000斤、10000斤的玉山,多为扬州制造,其中重10000多斤、被称为玉中之王的玉山,更是成为稀世珍宝,远近闻名。1840以后,扬州玉雕业逐年衰弱,扬州玉工流向上海、香港,留在当地的多从事雕刻平面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