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江的历史

明清时期,佛山是“四大名镇”、“四大聚集地”之一。粤剧、武术等民俗文化名扬海内外,都与汾江有关。

初春的城北,汾江风平浪静,静静地蜿蜒流过城市。

对于这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段的佛山人有不同的看法。年轻一代往往只把它当成臭水沟,而“老佛山”却清楚地记得汾江曾经是多么温柔美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祠堂、有着500年窑火的南丰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带给佛山人的不仅仅是清水。

事实上,即使是古老的祠堂和南丰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对佛山的历史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是汾江的枯水期,河水露出黑色的石头。虽然河上偶尔有运沙子和煤的船只,但情况已今非昔比。汾江不再是北河和西河的水运枢纽。

但从历史上看,由于佛山居于广州上游,汾江是北方水路去广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地商贾来粤的速度恰到好处”,“川、穗、滇、黔四省的货物先到佛山,再转运南北各省。”

因为这个优势,明朝中叶以后,佛山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重镇。明末,佛山、汉口、景德、朱仙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高峰,与史静、苏州、汉口并称“四会”,形成城中“三公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道光年间,佛山市场南北商品多达200余种。许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的,如朱莉街、步祥街、华山街、牛肉巷等。各地商人也在佛山设立了几个会馆,如鄯善、江西、浙江、淳安、楚北、福建、潮美、海南等。在汾江边,佛山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和商品流通的中心。

当时佛山当地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以冶铁、纺织、制陶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的行业至少有100个,其中汾江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冶铁业为例,佛山现存的明清时期铸造的大型铁钟,近年来大多分布在广西西江流域和贺江流域沿线的县域,如广西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苍梧县、和县、钟山县、富村县等,充分说明佛山本地工艺品的市场流通也离不开汾江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年间,灵修英慈的故事中描述,当时汾江“驳船”的停泊处附着蚂蚁,在河中央航行的方式不是丰数的武学,互相厮杀,响声大过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一片繁忙景象。

佛山的“文化流”

随着当地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的民俗文化在明清时期逐渐繁荣起来。佛山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文风武侠,就是粤剧和武侠。它们的繁荣也与汾江有关。

粤剧老艺术家陈飞农在《粤剧的起源与历史》中说:“粤剧萌芽生长的地方是佛山。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就有了地方阶层,由这些组织组成了第一个粤剧表演团体——琼花会馆。”

据专家考证,琼花会所位于汾江大箕尾河附近。这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路。不到几百米,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分水铺。当时粤剧演员被称为“红船子弟”,“常年住在葛,可以到各个乡镇不休息”。

当时佛山的水路四通八达,在坡山、三洲尾、鹤庆、古劳、庄部、紫东、大富、下角、西南等地都有过水道口。红船的孩子们从汾江出发,划着戏船到处演出。

雍正年间,北京著名女演员张武逃到广东,住在大吉尾的一只小船上,用京剧昆曲授予红船子弟。张武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武功高强。他住在少林派,在日本向弟子传授少林拳,一般认为是粤剧南派武术的起源。

咸丰年间,佛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红巾军起义。其领导人是广东天地会会长陈凯和著名粤剧演员李。起义军的主力是成千上万的红船子弟,他们整天在汾江上划船。

虽然佛山习武之风从明初就开始盛行,但佛山很多著名的武学大师都与日后的张武有一定的关系。清末,咏春拳王梁赞师从红船之子梁二道学习南少林拳法。梁赞传弟子叶问,叶问是巨星李小龙的师父。

母亲河的伟大牺牲

清末民初以后,中国逐渐建成了日益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内河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下降。1903年,连接西江、北江航运的广三铁路开通,佛山火车站建立,延续了数百年的汾江近代化逐渐走到了尽头。

在汾江边长大的李习安说,解放初期,虽然经常有桂滇船只,但都是走汾江,去广州港。逆水行舟时,船夫不得不下水沿海岸拉纤维。但佛山市民去广州,一般都选择在火车站坐火车。在他的印象中,以前去广州的客船虽然在汾江上两次重开,但最终都因客源不足而停航。

如今,老佛山记忆中与汾江有关的许多故事,大多是游泳、嬉闹、抓鱼等等,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已不再是汾江和现代人的形象。

20世纪70年代末后,一度停滞的市场经济逐渐复苏。历史上工商业发达的佛山,率先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列,一大批工业企业崛起。汾江虽然不再是交通大动脉,但作为一般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通道,还是非常方便的,汾江沿岸的工业企业也越来越多。

从此,汾江开始了长达30年的屈辱历史。“母亲河”默默忍受着注入其体内的各种“毒水”,变得又黑又臭。这也可以说是“母亲河”的一次伟大而无奈的牺牲。

如今,汾江沿岸的繁荣已不复往日。佛山的商业中心从这里搬到了升平路和祖庙路,新的商业中心又崛起了。人们欢呼佛山从汾江时代逐渐过渡到东平河时代。

但这改变不了佛山历史、经济、文化的“根”在汾江的事实。

□新闻链接

汾江八景

佛山选取了明清时期流传最广、史书记载最多的八个景点。分别是林东崔永、清镇楼观、塔坡田园唱戏、岗心烟草市场、南浦客船、古村铸造、村尾的蔡红、汾江古渡。

其中,清镇楼观、港新烟草市场、南浦客轮、村尾蔡红、汾江古渡等景点有一半以上位于汾江或其支流的两岸。

清镇楼观仍在祠堂内,保存完好,位于当时汾江支流洛水岸边(今祖庙路)。现存的清镇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楼高两层。当时,人们爬上大楼,靠在栏杆上,将被列为佛山八大古景区之一的佛山镇尽收眼底。

港鑫烟草市场位于三点式山上,地点在县府县道尽头的吉岗街。在明代,三点焦刚的脚下是汾江的主流。当时居仁里出口是码头上下的地方。外省人和附近居民曾在舞钢前设夜市,卖日用品和粮食。由于火焰熊熊,人们称之为港鑫烟草市场。

南浦客船在南浦乡,桥头前,站点在岭南大道一带。当时这一带是洛水(佛山永)。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夏天的时候,各路文人骚客也会到这里来,在河里游泳避暑,文人墨客还会雇画船在这里写诗。当时的船艇如鲫鱼过江,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船。现在大部分河流已经被覆盖,变成了地下水道。

村尾,彩虹挂在村尾的南麂观音寺前。当时洛水涌一路流到通济桥附近。通济桥长长的石拱桥,夕阳西下,照在桥上,倒影在河中,像一道彩虹从天而降,色彩荡漾在水面上,故名。桥址现在在普兰公路口,已经重建。

汾江古渡位于南堤永安路尽头的郑埠码头。明清时期,中外商人到佛山采购货物,大多在此登陆(官员也在此迎候)。船只日夜来来往往,小船上的乘客络绎不绝,拥挤热闹,成了一景。

汾江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

汾江航道历史悠久,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丰富,包括1历史文化街区、6处文物古迹、6处历史遗迹和2个生态村。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公园另一侧,包括汾宁路和升平路。文物古迹有中山公园、中山桥、灵粮社旧址、华英中学旧址、望月岗古火山遗址、罗村塞边巩俐庙等。古迹有刘芬古渡、郑埠码头、粤剧表演厅、升平路长兴街、桃李园、燕子滩大堤等,生态村有浪莎、叠北等。

初春的城北,汾江风平浪静,静静地蜿蜒流过城市。

对于这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段的佛山人有不同的看法。年轻一代往往只把它当成臭水沟,而“老佛山”却清楚地记得汾江曾经是多么温柔美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祠堂、有着500年窑火的南丰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带给佛山人的不仅仅是清水。

事实上,即使是古老的祠堂和南丰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对佛山的历史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是汾江的枯水期,河水露出黑色的石头。虽然河上偶尔有运沙子和煤的船只,但情况已今非昔比。汾江不再是北河和西河的水运枢纽。

但从历史上看,由于佛山居于广州上游,汾江是北方水路去广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地商贾来粤的速度恰到好处”,“川、穗、滇、黔四省的货物先到佛山,再转运南北各省。”

因为这个优势,明朝中叶以后,佛山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重镇。明末,佛山、汉口、景德、朱仙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高峰,与史静、苏州、汉口并称“四会”,形成城中“三公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被申请人:222.50.174。* 2010-5-3 10: 46.

njttyji78

受访者:113.70.128。* 2010-5-3 14: 44.

蜜雀

受访者:他是2007级1 2010-5-5 18:07。

dfdfdfdfdfdfdfdfdsf

受访者:113.70.106。* 2010-5-5 18: 25.

冬春季是汾江的枯水期,河水露出黑色的石头。虽然河上偶尔有运沙子和煤的船只,但情况已今非昔比。汾江不再是北河和西河的水运枢纽。

参考资料:

广佛都市网版权所有。

被告:白乐公主-二级2010-5-8 11:18。

明清时期,佛山是“四大名镇”、“四大聚集地”之一。粤剧、武术等民俗文化名扬海内外,都与汾江有关。

初春的城北,汾江风平浪静,静静地蜿蜒流过城市。

对于这条沉默的“母亲河”,不同年龄段的佛山人有不同的看法。年轻一代往往只把它当成臭水沟,而“老佛山”却清楚地记得,汾江曾经是多么温柔美丽。

但即使是上了年纪的佛山人,也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这条比有着900多年历史的祠堂、有着500年窑火的南丰古灶还要古老得多的河流,带给佛山人的不仅仅是清水。

事实上,即使是古老的祠堂和南丰古灶,也无法像这条伤痕累累的河流一样,对佛山的历史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的“财富之河”

冬春季是汾江的枯水期,河水露出黑色的石头。虽然河上偶尔有运沙子和煤的船只,但情况已今非昔比。汾江不再是北河和西河的水运枢纽。

但从历史上看,由于佛山居于广州上游,汾江是北方水路去广州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地商贾来粤的速度恰到好处”,“川、穗、滇、黔四省的货物先到佛山,再转运南北各省。”

因为这个优势,明朝中叶以后,佛山成为南方重要的商业和手工业重镇。明末,佛山、汉口、景德、朱仙并称为世界“四大名镇”。清初,佛山达到一个高峰,与史静、苏州、汉口并称“四会”,形成城中“三公六市、九头八尾、十三沙二十八铺”的商业中心。

道光年间,佛山市场南北商品多达200余种。许多街巷都是以行业命名的,如朱莉街、步祥街、华山街、牛肉巷等。各地商人也在佛山设立了几个会馆,如鄯善、江西、浙江、淳安、楚北、福建、潮美、海南等。在汾江边,佛山成为当时中国南北贸易和商品流通的中心。

当时佛山当地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以冶铁、纺织、制陶为支柱,其他大大小小的行业至少有100个,其中汾江也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冶铁业为例,佛山现存的明清时期铸造的大型铁钟,近年来大多分布在广西西江流域和贺江流域沿线的县域,如广西罗定县、封开县、郁南县、苍梧县、和县、钟山县、富村县等,充分说明佛山本地工艺品的市场流通也离不开汾江这条“物流大动脉”。

康熙年间,灵修英慈的故事描述,当时汾江“驳船”的停泊处附着蚂蚁,在河中央航行的方式不是丰数的武学,互相厮杀,响声大过四五里。这条“物流大动脉”一片繁忙景象。

佛山的“文化流”

随着当地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活跃,佛山的民俗文化在明清时期逐渐繁荣起来。佛山最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文风武侠,就是粤剧和武侠。它们的繁荣也与汾江有关。

粤剧老艺术家陈飞农在《粤剧的起源与历史》中说:“粤剧萌芽生长的地方是佛山。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佛山就有了地方阶层,由这些组织组成了第一个粤剧表演团体——琼花会馆。”

据专家考证,琼花会所位于汾江大箕尾河附近。这也是上游船只进入佛山的必经之路。不到几百米,就是当时佛山著名的商业区分水铺。当时粤剧演员被称为“红船子弟”,“常年住在葛,可以到各个乡镇不休息”。

当时佛山的水路四通八达,在坡山、三洲尾、鹤庆、古劳、庄部、紫东、大富、下角、西南等地都有过水道口。红船的孩子们从汾江出发,划着戏船到处演出。

雍正年间,北京著名女演员张武逃到广东,住在大吉尾的一只小船上,用京剧昆曲授予红船子弟。张武不仅文武双全,而且武功高强。他住在少林派,在日本向弟子传授少林拳,一般认为是粤剧南派武术的起源。

南浦客船在南浦乡,桥头前,站点在岭南大道一带。当时这一带是洛水(佛山永)。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举行龙舟比赛。夏天的时候,各路文人骚客也会到这里来,在河里游泳避暑,文人墨客还会雇画船在这里写诗。当时的船艇如鲫鱼过江,人们称之为南浦客船。现在大部分河流已经被覆盖,变成了地下水道。

村尾,彩虹挂在村尾的南麂观音寺前。当时洛水涌一路流到通济桥附近。通济桥长长的石拱桥,夕阳西下,照在桥上,倒影在河中,像一道彩虹从天而降,色彩荡漾在水面上,故名。桥址现在在普兰公路口,已经重建。汾江古渡位于南堤永安路尽头的郑埠码头。明清时期,中外商人到佛山采购货物,大多在此登陆(官员也在此迎候)。船只日夜来来往往,小船上的乘客络绎不绝,拥挤热闹,成了一景。汾江航道历史悠久,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丰富,包括1历史文化街区、6处文物古迹、6处历史遗迹和2个生态村。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山公园另一侧,包括汾宁路和升平路。文物古迹有中山公园、中山桥、灵粮社旧址、华英中学旧址、望月岗古火山遗址、罗村塞边巩俐庙等。古迹有刘芬古渡、郑埠码头、粤剧表演厅、升平路长兴街、桃李园、燕子滩大堤等。现在,市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汾江的重要性,并正在努力实施改造计划,以恢复其原有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