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

中国古籍没有“装帧”二字,而是装帧,即艺术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总称。明代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提要》中论述了装订艺术:“装订不是讲究华丽的装饰,而是讲究妥帖、古雅、厚薄适宜、精致端正,这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书籍装帧的原则是保护书籍的完整性,使阅读功能和审美要求辩证统一,绝不是简单的华丽装饰。这一原则对现代书籍装帧仍有现实意义。

1,简单形式(竹简)

简爱,中国最早的书籍形式。始于周朝(公元前11世纪),盛于秦汉(公元前3 ~ 2世纪)的竹书,古人称之为简册,木书称为版本。

丝绸书籍装订的三种方法

目前帛书的装帧有三种:折页,主要用于大面积的帛画;包装好了,这个帛书的书页基本上面积相同,呈长方形。写完后,把叶子按顺序排好,放进一个方盒子里。这种装帧的意义在于,它完全脱离了把竹简做成一本书,卷起来收藏的传统习惯,从而为中国古籍逐步过渡到书叶制创造了条件。卷起来,这种帛书还是模仿简书把所有的书页连成一长条,然后卷起来。因为帛书比较软,不方便直接卷起来,所以人们就在帛书的左端贴一个小板条或者棍子,把它卷起来收藏。观赏一些绢画,在绢画的上端粘一根芦苇杆作为轴,中间系一根线悬挂。

2.滚动形式

六朝时出现,隋唐时期(4世纪至10世纪)广泛分布。卷轴是由丝绸或纸制成的。四个主要部分:辊,轴,省道和皮带。

3.折叠和旋风加载(从卷轴加载到相册加载的过渡形式)

晚唐(公元9世纪)

折叠后,长纸被折叠成许多相连的长方形。

旋风式安装,折叠好的书前后夹着木板。

宋元时期的一些折叠佛经与明清时期的明显不同:宋代在卷前、元代在卷尾安装书皮,书皮的宽度是书的两倍以上,全书分别从左右两个方向包裹。日本学者韩在《古古籍考证》一书中说,大概就是这种装帧。他以为这就是《墨庄漫录》中张邦基所说的“旋风叶”。由于他叙述不清,后人根据他对旋风叶的解释,认定用一整本书的封面把折好的书的右边包起来,把书的头尾粘在一起的装帧,就是中国古籍的旋风装帧。

4、专辑形式

起源于五代,延伸至明清时期(公元10世纪至20世纪初),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推动书籍发展的重要条件。

5、蝴蝶礼服,一个盘子就是一页,书页向后折,使盘子中心向内,口向外,折好的口一起粘在一张有背的硬纸上,有时用丝绸做封面面料,翻过来时像蝴蝶一样展开翅膀,故名。

6、包北庄,类似于现在的平装本。

线装,不是把整本书包起来,而是分成封面和封底,没有书脊。用刀、打孔、穿线把上下部分和书脊一起切开,做成一本书。

7.现代书籍形式

平装、精装和多媒体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