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属性中,为什么要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企业的经济业务因其自身特点而复杂多样,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应根据不同会计计量目的和具体计量对象的特点和要求来确定。这五种会计计量属性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单一的计量属性已经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企业需要选择多种计量属性并加以运用,以保证会计计量目的的要求,提供不同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更有用。

在历史背景下,可以从历史成本中获得准确的数据,它不会随时间而变化。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最符合会计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任何计量属性都不是排他和绝对的,企业应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模式值得推崇。

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计量会计要素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应当确保会计要素的确定金额能够可靠地取得和计量。在实践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衍生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的出现,以及与国际化的接轨,应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在企业对某些财务信息有特殊要求或特定目标的情况下,企业还应引入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以满足财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在计量会计要素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应当确保会计要素的确定金额能够可靠地取得和计量。

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依据,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

例如: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或者按照取得时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流动义务而实际收到的货币或资产的金额,或流动义务的合同金额,或在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计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当一项资产贬值时,它可以在未来提取减值。但是,虽然资产增值可以通过评估后的增值来体现,但在历史成本的计量条件下,企业仍然无法调和增值的差异,历史成本的计量是不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