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用直观教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常识,显得尤为必要。录音、电影、电视片段都是直观展现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会事半功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史料的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收集和利用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本质,探索历史学习方法,从而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历史情况
史料是学生认识和重构历史的重要媒介,是历史信息的重要来源。没有史料,历史学习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有效利用史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历史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也是历史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摘要:本文主要从立足课本史料、补充原始史料、直观展示史料三个方面论述了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以教科书的史料为基础,培养历史思维
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现行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这些史料具有知识性、针对性和重点性、典型性、情境性和启发性。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材中的史料,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把握材料中所包含的史实的逻辑联系,掌握史料的学习技巧,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历史现实主义。
例如,在讲授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教师可以深入解读教材中提供的工业革命、国际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发展等史料,展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联系教材设计相关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发展的杰出贡献。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以培养学生智力为基础,通用性强,类型丰富,所选史料编排严谨,真实可信,是学生理解史料的重要参考。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引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的相关文字、图片、图标,从而有效地掌握史料中的历史知识。
第二,补充原始史料,拓展思维空间
由于篇幅限制等原因,历史教科书不可能提供全部史料。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点是无法用单一的理论阐述来解释的,因为只得出历史结论而没有事实依据。这样的推理缺乏说服力,学生不仅难以理解和思考,还会质疑结论的可信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精心规划史实应该补充的地方,认真收集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史料充实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史实进行讲解,以解决教学难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述甲午战争中的甲午战争篇章时,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惨烈,增加了以下信息:致远舰被日本击沉后,邓世昌立志为烈士,拒绝了别人救生圈和他的狗的帮助,满腔愤慨地和全体战士一起沉入大海。后来光绪皇帝为他写的?这一天都是泪,还有公开宣誓加强海军力量?向...致敬。
这时,邓世昌的悲壮形象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在教学的重点和学生理解的‘难点’上补充适当的史料,就像给学生搭起了梯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进入新的高度。他们不仅能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还能感受到历史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从感知中汲取有效信息,培养高尚品格。
第三,直观展示史料,提高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史料,古今中外都有。因为初中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无法对隐藏在历史表象下的规律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果知识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必然会影响学习效果。用直观教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历史常识,显得尤为必要。录音、电影、电视片段都是直观展现历史情境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老师们就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好,对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无法形成深刻的认识。如果教师能将老一辈红军的图片、文字资料、回忆录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雪山草地,那么学生就会对红军产生兴趣。追兵之后,拦截之前?感同身受的危险,从而深刻体会到红军的艰辛和长征的伟大。
实践证明,史料越直观、越感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就会越集中。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准备尽可能直观的史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历史规律,提高认知能力。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是史料学?并强调历史研究的重点是史料的考证和分析。史料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它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意识和精神品质。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史料优势,吸取精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资料:
【1】梁启超。中国的历史研究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刘燕。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法[J].考试周刊. 2008 (8)。
[3]李志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J].课程?课本?教学方法,200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