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山东邹城饥荒王墓的详细发掘报告?
鲁王朱谭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他信奉道教,终日焚香念经,烧“仙丹”求长生不老之药。结果他只活到19岁。朱元璋认为他的行为很荒唐,封了“荒王”。
地宫依山而建,离地表26米。这座墓的总长度超过50米。墓室分为前后两室,拱券砖结构,磨光方砖地面,石门金钉。出土文物大致可分为:冠服、祭祀仪式、家具、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彩雕俑***1300件。
这座数百年前的古建筑群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技能和智慧,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笔灿烂的财富。
黄王岭旅游区位于孟子故里邹城市东北部九龙山南麓。九龙山有九座山峰,由南向北进入曲阜。其形弯弯曲曲,故名九龙山,南有沃土,远离珠山。东边是卧虎山,西边是黄愚。墓地前是白马二泉,是白马河的源头。整个陵区居高临下,朝阳临水,藏风聚气,庄严肃穆,环视山川,巍峨碧色,一派皇家气派。
第一,朱谭本人
据《明史》记载,“王谭,太祖第十子,生于洪武三年,两个月封侯。十八年,成为兖州诸侯,好文好诗,饵石药,其毒伤目,皇帝深恶痛绝。二十二年,死于饥荒。”(2)朱谭是一位学识渊博、彬彬有礼的下士,很受朱元璋的欢迎。太祖初封为鲁王时,曾派遣使臣祭祀山川。正文说:“我一人身渡河,后设太平郡,后驻金陵。到今天已经六年了。枝叶繁茂,子孙十分之一,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馀幼皆于今年四月初七封爵,十子谭建国祀于鲁,为主。因为年纪太小,不能去祭祀,他想填词侍奉上帝,但他的词肯定是发表过的。但是,很抱歉很久没有告诉上帝。今天我用言语告诉你,送一方香丝,并作祭品,申请祭品,惟神会学之。”(3)朱元璋对朱的喜爱由此可见。他不仅派使节祭祀,还亲自写了祭文。不仅如此,朱谭成为兖州诸侯后,兖州即将升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
但就是这个鲁王,15岁就成了兖州迷,信了道教。他终日焚香念经,焚香求仙。结果他活到65,438+09岁就中毒了。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感到痛苦和愤怒,认为自己的行为十分荒唐。他自称“荒王”,鲁。
鲁王石于洪武三年(1370)被封,南明七年(1653)被废。283年,传了10代13王,这在国家藩王史上是不多见的。
二、陵墓区的概况
鲁国国王朱谭死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当时明朝正处于灭亡状态,很多法规还没有定制,所以朱谭死后陵墓的修建时间和费用都没有记载。查明史,朱谭之死及其墓的修建,在明代诸侯中尚属首例。推测朱谭死后,尸体被临时掩埋,后又找风水,另选陵墓。据说在选择陵墓的时候,我煞费苦心,走遍了鲁范的山山水水,最终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陵区按照风水学中的“前苏雀、后玄武、左青龙、游白虎”四个方位建造。选址后,花了四年时间修建,然后尸体被移葬于此。
陵区分为导、陵园、陵墓三个部分。外城由内外城墙组成,南北长1200m,东西宽800m,总面积约96万m2。其中,墓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占地面积65438+6480平方米。陵区* * *共有三座墓葬,其中朱谭墓在中间,二公主格非陵墓在西面60多米处(现已发掘两座,对外开放);唐家的墓在一个不祥的位置。
第三,地面建筑
陵区地面建筑从牌坊开始,依次向北筑慎到、立石像、筑棂星门、筑内外墙。在灵兴门以北150米处,东西两侧分别有祭祀亭和衣冠冢。因明末清初毁于战乱,其形制规格未考。但在凌杏门遗址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沟,当地百姓仍称之为“午门沟”,应该是外玉桥遗址;而且口口相传,还是能指出祭祀亭和衣堂的位置。
从凌兴门往北200米有白马二泉,中间有一座单拱石桥,是白马河的源头。它被称为“帝国桥”。桥用青石铺成,桥两边有石雕莲花柱栏杆,柱头用二十四节气雕刻,围栏上用雕刻的花瓶图案装饰。桥宽8.5米,南北长16.2米。
穿过御桥40米,进入内城。修复前,仍有原址废墟。南墙有三个门,称为灵门和中门道,宽约3.6米,左右门道宽约3.2米。中门高,侧门矮,两者并排,为门洞式斗拱建筑。四周是高3.7米,宽0.7米,基厚1.4米的墙体,为冰盘檐砌体结构,墙体全部用40厘米长的青砖砌成,极为坚固。早年城墙四角有角楼,是侍卫用来保护陵墓的。布局严谨,各有各的模式。内城中间有隔墙,前后进院。前院比后院略大,呈后高前低。
第二门,又称“树恩门”,与南门建在中轴线上。是有飞檐的三门木结构,墙的外面是青砖砌成的。享受后院中间的大厅,也被称为恩典大厅。桥台东西宽33米,南北长20.4米。庙前有一长10米,宽15米的平台,四周有玉栏杆。香殿是陵墓区的主要建筑。清代将其倾倒后,改建成三座关帝庙,文革中受损。1987年按原规格修复地基,现存26根柱子仍为明代遗物。从桥台的高度和宽度,以及柱基的规模,可以推断出当年赏殿的宏伟。
沿着墓地的三个门出来,我们到达了陵墓的第三部分。面对我们的是方城明楼,楼高13米,高7.5米。它是砖石结构,底部有线条雕刻的粗糙而有力的须弥山基座,顶部有方形平台,东、南、西三面有护墙,北侧有矮墙,东、西、北三面有石阶可以通过。明楼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带有飞檐和拱门的建筑。它建在防城上,四面都有门。原明楼有中性石碑。碑身正反面刻有“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有楷书“吕范王墓”。字体凝重有力。环顾明楼,可以看到陵墓里的风景。
第四,地下宫殿的格局
地宫距地表26米深,墓长50多米,墓长20.6米。分为前后两个房间,平面呈T型,围合面积约654.38+0.3万平方米。挖掘前保持完好。这座巨大的陵墓是在山上凿石,然后垒砖垒砌而成,用了约2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据专家估计,按照目前的情况,以200名劳动力计算,需要两三年才能建成。
墓道向南直立,外口较宽,向内逐渐变窄,呈外口高内口低的斜坡状,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铸成的三道挡土墙,浇铸在墓道里。第三堵墙又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逐渐变宽,形成石墙,墙基向外伸入墓道。墙是大砖砌的,封得很牢,至今还能看到痕迹。
门墙封好后,是一面红钻墙,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瓦砌成的门楼,墙上盖着一层坚硬的红色灰泥。门楼的上、左、右、后四面都贴有砖砌挡土墙,与前面的挡土墙平齐。门楼上修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条形防护槽,顶部覆盖两层石条,承受上面的夯实层,起到封土作用,防止门楼建筑受损。墓门在金刚墙下部中间,高2.4米,宽2.25米。上部是一米厚的石头横担,已经开裂,洞口用砖封住。墓长20.6米。它有两扇门,前室和后室。两个房间之间有一条隧道。除了门是石头做的,其余都是砖券顶,地板是方砖铺的。墙壁和顶部用白色灰泥覆盖,墙壁用双墨线装饰。这两扇门形状相同。第一道门在1.5m处缩入洞内,采用双叶枢接。墓门为一整块巨石,高2.4m,宽1.3m,厚0.2m,每扇门重约1500kg。正面雕有九排胸形门钉,门刷红漆,门钉镀金,第一圈镶铁镀金,色泽鲜艳。门环被一把长57厘米的铁锁锁住。
地宫前室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东西向。过道的票顶较短,高1.9 m,长1.95 m,后面的房间是棺材房。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比前厅更大更宽敞。前室中间有一个大圆筒,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一个铁芯灯座,即永恒灯。中国中部的陪葬品包括一个巨大的彩绘木俑群,包括432个礼仪俑、战车和马匹。比例匀称,刀法简练,表情各异,形象生动。有手持瓜、斧、钹、刀、枪、剑、戟的武士;有手持各种乐器的音乐人物;有公务员,也有身材魁梧的警卫,手拉手站着。背面正中有御案,上置宝箱3个,内置木金印刷的“鲁王之宝”。
后房正中有一座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制须弥座,棺床上放着一口红漆金楠木棺。棺床两侧有8张桌子,其中4张是砾石桌中央。东侧有两个镀金漆盒,内有冠、冠、袍、靴、玉桂冠、玉带等。两边的桌子上,摆放着文房四宝,琴棋书画。其他随葬品是由木头、竹子、铜和锡制成的小型随葬品。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死如其生”、“孝而葬之”的思想。
朱谭墓往西60多米,有葛公主墓。地面上没有建筑的记录。该墓比鲁王墓浅,距地面约8米。墓室为砖砌,分为前室和后室,总长15.2米,宽4.3米,高4.13米。前后室两侧及后墙各有两个龛,用于放置随葬品。墓门高2.3米,宽1.3米,厚0.2米。为双叶枢式,有* * *两个石门,由天然石材支撑。从建造工艺来看,做工远不如朱谭墓精细。
据《鲁王妃记》,“格非家是个好儿子,洪武二十三年入家,封为鲁王妃。一个儿子是赵辉,继承人是王陆。正教五年十月初九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次年四月19葬于九龙山原。”
据史料记载,葛公主死的时候,朱谭已经下葬了。因为鲁王是第一个死的,合葬制度没有定下来,所以葬在这里。1975年格非陵墓被当地农民耕种时,发现陵墓内所有文物均被盗。
朱谭墓共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300余件,是山东省建国后出土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太子墓。它充分显示了明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明代皇室生活的缩影,为我们研究明代王侯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动词 (verb的缩写)现状
明路王黄陵,地面建筑经历了500多个春秋,毁于清代战争。“1969年冬,在毛主席‘深挖、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当地群众在九龙山挖掘防空洞时发现了此墓,立即上报文物部门和山东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县三级党政领导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配合下,在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70。
1985年冬,邹城市委市政府本着“抢救第一,保护第一”的原则,在省文物、旅游部门的指导下,组成专门小组,对墓葬进行了重新挖掘加固,实施了墓地区域村民搬迁,恢复了墓地地面建筑。用了两年多时间基本恢复原貌,成为1988文物旅游景点。1992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3月,我院恢复了格非陵墓的建设,使其与朱谭墓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人们了解历史和娱乐的景观。开放以来,* * *接待了各级领导和数百万中外游客。
不及物动词对比分析
与王陵相比,黄璐地区的陵墓主要有以下特点:
1.鲁国国王朱谭是明朝第一个去世的王子,其陵墓的修建在王侯中是第一位的。陵墓制度和许多仪式是朝廷制定王子陵墓制度的基础。《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八年,秦王下葬令,礼部尚书任恒泰,言考宋制,暂停五日,遇之请赏。”定制太子丧事三天,礼部派官员负责丧事,翰林院写奏章,整理书籍记录,工部做碑文旗,派官员建坟,秦天监官下葬。八名国子监学生被报告到皇宫。”(4)可见,洪武二十八年秦成王驾崩时,宋朝原来的考试制度是五天为宜,后来的服制与鲁王丧礼相同。三天的出席和其他仪式是根据鲁王的葬礼定制的。因此,可以说鲁王的丧葬器具是朝廷在制定太子礼制时所借鉴的。这是其他王玲无法比拟的。
第二,陵墓占地面积最大,地宫离地表最深。根据当地人的传说和有关专家的实际考证,陵区内有内外城墙(外城墙遗址至今仍有琉璃瓦),外城墙周长4000米,总面积达96万平方米,是诸侯中最大的。虽然后世的诸侯与帝王的亲朋好友、皇宫所在的贫富、国家局势的兴衰都有所不同,但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规模依然健在,这说明了朱元璋对朱谭的喜爱,也证明了他强大的国力。而且地宫距离地表26米,仅次于陵墓(定陵距离地表27米),而其他太子墓距离地表只有6米左右。
第三,发掘最全,出土文物最多。
黄璐王墓出土文物1300余件,为研究王子礼制和政治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资料。首先是加冕:首先,九冠是王子在会见皇帝或有重大仪式时佩戴的。据山东省博物馆王伟同志考证,目前全国作为文物的吊坠只有两件。另一件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是袁世凯登基时穿的一套古色古香的加冕服,双壁。这顶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是世界仅存的古代加冕证据,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价值。是为了填补历史空白,研究古代加冕制度。
二、九缝皮囊又称九缝冠,是鲁王、宾客、王公上朝时佩戴的。是唯一一个向世人公开的明初太子制作的皮包,与洪武年间的太子皮包制度一致。
第三,织成的棉缎官袍,图案和工艺极其精美,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发现的唯一保存完好的明初太子级官袍。
其次是镶金玉带,扣体为双层透明金片,中间镶嵌一颗大宝石,周围镶有红、蓝宝石、绿松石、祖母绿、珍珠、猫眼宝石,共33颗。经省博物馆滕伟同志考证,定陵出土的14件镶嵌宝石的金腰带饰品,规模不及此藏品;有许多珍贵的宝石和精美的装饰品,为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和科学依据。
其他如唐的亲秦《天风海涛》、元刊本、元前题标等也是稀世珍品;尤其是432个木俑的仪仗仪式,更是当时太子“披甲卫盛世”的真实写照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鲁王朱谭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很多都是孤品或珍品,为研究明代太子礼制的政治、经济、科技提供了珍贵的物证,是我国其他太子墓所不能比拟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鲁王朱谭是诸侯国中第一个死的,陵墓是最早修建的,其建制和礼制为其他墓葬所用;墓地占地面积最大,地宫离地表最深;出土文物最全,价值最高;鲁国诸王中贤明之君不少,继位时间最长。因此,可以说黄璐陵被称为明朝第一王陵,应该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