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有什么历史故事?
鼓浪屿原是一片无人居住的绿洲,又称斗源沙洲地或斗源子洲地。元朝末年,有了人,逐渐形成了半渔半耕的村落。在岛的西南端,有一个礁石,礁石上有一个海蚀洞穴。每当海浪袭来,听起来就像打鼓一样,礁石以兴风作浪而闻名。自流传至今已成为一处风景名胜,岛名狗郎岛,明代改名。
鼓浪屿是明代开发的。1573年,岛上最早的石雕出现在孙光岩上。1586年,莲花寺创立于日光岩。1650年,郑成功在日光岩扎营练水师,留下了做寨门、做水台、做清泉等遗址。明末,陈士敬随鲁王从海上登岛,辅佐起义反清。他的墓在吉木山。
自鸦片战争以来,鼓浪屿百余年独特的开发历史,使鼓浪屿成为文化景观浓厚、历史趣味复杂、民族风格众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博览之地。因为人均拥有钢琴和小提琴数量居全国第一,所以该岛被称为弹钢琴和音乐之岛。
因为岛屿面积1.87平方公里,全步行模式被称为搞笑步行岛。鼓浪屿已经成为文化景观、建筑景观、艺术与景观旅游、历史与音乐等多种精品结晶的著名岛屿。
扩展数据:
鼓浪屿(英文:Kulangsu)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南宋时命名为“乌龙岛”,明代改称“鼓浪屿”。
因为岛西南的沙滩上有一块两米高的岩石,中间有一个洞穴,每当涨潮的时候,海浪打在岩石上,听起来就像打鼓一样。人们称之为“鼓浪屿石”,故名鼓浪屿。鼓浪屿街道短小,纵横交错,是厦门第一大岛,与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厦门大学隔海相望。
百度百科-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