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什么历史事件?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观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以人为本”理念的历史发展,辨析其独特内涵和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国;西;传统文化;《中国图书馆分类号》辨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作为社会文化和国家治理的思想理念,在中国源远流长。纵观其历史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西周时期重人轻神,重实轻来世,逐渐摆脱殷商之时流行的鬼神观念,“周人尊礼而赐礼,鬼敬神而远之”(《礼记·丧礼》)。《易经》把天、地、人合而为三才,把人当作宇宙的中心,说“人是天地之心”(《礼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子不言‘奇、力、乱、神’”的说法,绝大多数先秦诸子也是坚持人文立场的。儒家孔子以“仁”来定义人,俗话说:“仁者也人”,“天地之性,贵也”(《孝经》)。道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是万物之灵,天以己为民,天听己为民”(《尚书·太史》)。总之,在对“天”与“人”关系的思考中,这些先贤表现出了以“人”为基础的思考和辨析的线索,尤其是儒家的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对中国文化的民本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否定天命论,民本可以说是其思想理论的一个基本点。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得到了进步人士的认可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尊君重民,以民为本“民为邦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民本”精神的体现。《尚书》有句话:“重吾民。”“尊德保民”是纣王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的统一治理的纲领。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概念。管子想到霸道:“民本是夫霸之始,国家正是从这种民本思想来谈治国之策的。在《左传》中,也记载了许多各国有识之士在神中发言。民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主张富民亲民,“施于民,济于民”,“爱民,惠民”。孟子说:“民为重,国为次,君为轻。”特别是他提出的“保民为王”的仁政理论,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影响很大,被奉为统治者治国的纲目,是贤明君主治国安邦之道。注重人性的培养,强调人伦之道,在肯定人的价值的同时,注重人的个性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本”的另一面。关于“人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肯定人性是可塑的,是可变的。孟子云:“人性之善,哪怕还是水,也会往下流。人无论什么毛病,水都要往下流(《孟子·告子》)。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反对者,但孟子的“性善论”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并被广泛接受。在对人性的探讨中,儒家一直强调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伦关系。《论语》中有很多关于人伦的言论。比如“欲立己,则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有了人伦规律,每个人都不是社会中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性”也就是人的“社会性”。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第一个方面是把“人”当作一种属性,也就是说“人”就是人,指所有的人。“民”的第二个方面是指作为一个群体的存在,是指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众”和“人民”。第三个方面,从人性出发,关注“人”作为社会关系的存在,并将其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即所谓“社会人”的存在。总的来说,传统民本思想基本上表达的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一种肯定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仁政”、“利民”思想,虽然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和封建君主利益的目的,带有一点工具意识,但客观上也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慢解决,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历史的积极推动作用。西方“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五世纪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哲学命题,是对人的独立性和合理性的肯定。瑰丽的希腊神话构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天堂,这里的“神”也“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希腊人“赞美神就是赞美自己”。(荷马史诗中所赞美的具有“伟大精神”的英雄,多是人的形象,表现出一种肯定自我、重视荣誉、维护个人尊严的“人”的意志。古希腊悲剧以描写人与自然和命运的惊心动魄的斗争而闻名,其中不乏对人的力量的由衷感叹和赞赏。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人是第一重要的东西,其他一切都是人劳动的结果。”(解说员总结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也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继承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古罗马文化仍然重视人,人的自然平等的思想在古罗马法中有所体现。然而,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这种人文主义传统在中世纪受到了神学的挑战。在这个“漫长而黑暗”的时期,“人”的地位被降到最低点,成为“神”的仆人。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主宰后,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出鲜明的宗教性质。一旦确立了神即“神”的权威,人就成了依附于神的人,一切都因神的存在而存在。宗教的自然神论文化完全否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万芳数据的西方文化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在文艺复兴时期再次倡导以人为本。20世纪意大利学者发起的复兴古典文化的热潮,拉开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文化运动的帷幕。文艺复兴,从根本上说,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复兴。这场“人类最伟大、最进步的变革”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倡导的上帝权威,主张“人权”,肯定人的力量、价值和尊严,把对上帝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拜。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强调人性,主张个体解放和自由。他们反对宗教愚昧,认为只有人是“宇宙的本质和万物的灵长”,鼓励人们征服和控制自己,赞美自己的权威。文艺复兴迎来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曙光,人类的“复活”使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新面貌。这种带有资产阶级新文化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世纪之交的欧洲启蒙运动即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中继续发扬光大。启蒙思想家重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得的权益,强调在尊重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和关心他人。“平等、自由、博爱”、“科学”、“理性”等理念使充满资产阶级民主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指出的是,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以德国哲学家康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前者虽然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批判人的认识能力的“批判哲学”,但他重视人的存在和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后者明确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概念,认为人是自然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费尔巴哈赞美人,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他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赞扬,马克思说他“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科学,因为费尔巴哈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人本主义把人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存在,一切从人出发,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意志、价值和本能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一些精神特征。费尔巴哈的人学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在“以人为本”思想上有着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的整体有机宇宙观,往往把人的生命与天地联系起来,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他不是把人与天地、自然对立起来,而是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长期依赖于天。中国文化典籍中出现的“天”虽然有多种含义,但与西方的“神”完全不同,自然神论的思想在中国从未占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这种非宗教特征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而西方则不同,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的思想在其文化史上影响很大。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物质导向的弊端更加突出。在传统价值观方面,中国文化肯定了人的价值,首先,它根据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基础是“善”,道德伦理是其本质,个人价值要在社会中实现,并归于人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人的价值是通过社会尺度来表现的。显然,在这种以人为本的观念中,存在着重视人伦而忽视个体的倾向,认为人是社会人和“群体”人,而忽视了人是独特而独特的个性和“个体”。基于此,有人说:“中国所有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围绕人的社会存在而构建的。它不刻意依赖宗教和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粹的自然知识体系,而是着眼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更多的是基于“仁”和“以人为本”。他人至上,集体至上,国家民族至上,这始终是社会主流所倡导的道德价值。与此不同,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且不说在基督教文化中,生命价值的概念是把价值的源头追溯到至高无上的上帝,他认为上帝赋予人自然的生命,也赋予人道德的生命。就希腊文化而言,其对人类生命的热情关注和尊重,更多的是关于人的“智能”和“理性”,而非道德。希腊人重视自然,却把它视为人类的挑战,充满征服欲,把它视为展示意志、勇气和智慧的战场。这种重理轻德的倾向也体现在他们鲜明的科学态度上。希腊人重视客观,崇尚自然科学,追求真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球。本着追求科学的精神,他表现出征服“对象”的自信。此外,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在伦理上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以个体为本”的文化精神。总的来说,西方传统的道德关注主要基于个人主义文化。个人权利、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内容,因而表现出强烈的“个性”意识。再者,传统的人性“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在“人性”的道德修养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宗教的意义。可以说,西方社会道德的推行主要依靠宗教。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担着社会道德的教育功能。基督教精神作为一种价值源泉,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尼采说“上帝死了”,意思是西方人的道德基础已经崩塌。这显然不同于中国传统强调的“内圣”,即通过修身养性来涵养自我、提升自我的“个性”。诚然,没有现代文明意识的洗礼,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都无法用于现当代社会。起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在其理论中,人是自然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作为西方先进文化传入中国的。中国* *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了战略性的科学发展观。这种“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吸收了中西文化的优秀传承,内涵全面而深刻。”这里的“人”既强调人的整体性,又关注人的个性,尊重人的自我价值,倡导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参考文献】蒙古科技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