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信息

恐龙(英文:恐龙)是一种生活在大约2.35亿年至6500万年前,能够用后腿直立行走的陆生动物。它是中生代一群多样化的优势脊椎动物。大部分属于陆生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统治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6543.8+0.6亿年。之所以说它是脊椎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是因为恐龙曾经被归为爬行动物,但不符合爬行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爬行的行走方式,以及一直被质疑的冷血动物。

出现和灭绝时间:恐龙最早出现于约2.4亿年前的三叠纪,死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最终在6300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古新世灭绝。

“恐龙”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很久了。早在发现禽龙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发现禽龙,并与鬣蜥进行比较,科学界才初步确定它是一群已经灭绝的类似蜥蜴的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1804-1892)用拉丁语为它们创造了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由两个词根组成,前一个意思是“可怕的”,后一个意思是“蜥蜴”。从此,“吓人的蜥蜴”成为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我们中国既有想象力又有概括力,把这个拉丁名字翻译成了“恐龙”。恐龙根本不是蜥蜴。

多样性发展: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恐龙家族适应环境,迅速发展,使恐龙向多样性方向发展,恐龙种群数量增加,使恐龙具有优势,使其能够主宰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恐龙种类繁多,形态和习性也大相径庭。其中,大的可以有几十头大象加起来那么大;小,但几乎像一只鸡。就食性而言,恐龙有温和的素食者(吃植物的恐龙)和凶猛的食肉者(吃动物的恐龙),也有既吃植物又吃植物的杂食性恐龙。

习惯: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化石可以追溯到古生代的“宾夕法尼亚纪”(约3.2亿年前-2.8亿年前)。追根溯源,是由两栖动物进化而来的。两栖动物的卵需要在水中才能开始发育。爬行动物进化出蛋壳,可以防止水从蛋中逸出。这一重大改革使爬行动物能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从2.4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爬行动物成为地球生态的主宰,所以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大型爬行类恐龙出现在中生代早期。食草的梁龙和粘龙是体型和重量最大的陆地动物。霸王龙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此外,生活在海里的鱼龙,生活在空中的蛇颈龙和翼龙,形成了复杂而完善的生态系统。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繁衍了大约654.38+0.8亿年。在这个时代的动物中,恐龙是最广为人知的。当人们提到恐龙时,他们会看到一种巨大而凶猛的动物。其实恐龙中也有小而温顺的恐龙。恐龙属于脊椎爬行动物,曾经生活在中生代陆地上的沼泽和灌木丛中。它们的后肢比前肢长,有尾巴。它们中许多是食肉动物,许多是食草动物。其中,发育较慢的物种类似于最古老的鳄鱼和喙,较发达的物种类似鸟类。

恐龙的发现

出土化石:历史上,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恐龙化石,但当时由于知识有限,无法正确解释。据传说,早在1700年前的中国晋代,在四川省武城县(当时称为巴蜀的蜀县)就发现了恐龙化石。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那是恐龙的遗骸,而是把它们当成了传说中的龙留下的骨头。早在曼特尔斯发现禽龙(第一种被命名的恐龙)之前,欧洲人就知道地下埋藏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巨大动物骨骼化石。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它们的确切归属,所以一直被误认为是“巨人的遗骸”。

恐龙的种类

分类: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站立的姿势和行进的方式。恐龙是完全直立的姿势,四肢直接建在身体下方。这种结构比其他爬行动物(如鳄鱼,四肢向外伸展)在行走和奔跑时更有优势。根据恐龙带的不同结构特征,它们可分为两类:

蜥蜴类,鸟臀目。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皮带结构:

蜥脚类动物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耻骨在肠骨下向前延伸,坐骨向后延伸,与蜥蜴相似。非常丑。

鸟臀目的腰带在肠骨前后扩张较大,耻骨前侧有一个较大的耻骨前突,延伸至肠骨下方,后侧平行于坐骨延伸至肠骨前下方。所以从侧面看,骨盆是光芒四射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