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杰出人物画家金农、郑燮、郑燮是画家吗?
[关键词]人格金农郑燮
清代中叶,扬州活跃着一批非常有个性的画家,他们被称为“扬州八怪”。据清末李《瓯体罗氏书画概观》,“八怪”指金农、黄慎、郑燮、李善?李、王、高翔和。此后,有人把高和华严?、陈转、闵贞、李勉、边守民等。,也在“八怪”之列。按照扬州人的说法,“八怪”是一个奇怪的意思,和“八”这个数字关系不大。都是生活在扬州的画家,或者说“扬州画派”。这些画家都擅长花鸟、梅竹,都发挥了非常独特的原创精神,名扬大江南北,各自为绘画史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画家群体中,有一些职业画家,他们一辈子没有做官,家境贫寒,靠卖画为生,如黄慎、、王、等。有的曾有安邦治国之志,做了几年小官,然后罢官,在扬州卖画,如郑燮、李。他们有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他们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更了解民间的疾苦,对冷酷的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如此,他也养成了傲慢不羁的性格,看不起有权有势的人,行事狂放古怪,经常通过绘画表达不公。在艺术上,他们注重表现个性,不拘泥于古法。力求创新,赋予形象强烈的个性和主观感受。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深邃的思想,鲜明独特的个性,耐人寻味的笔墨趣味和清新狂放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清中叶一个强大的画派。“扬州八怪”艺术对后世和当代水墨写意的发展影响深远。在这个群体中,金农和郑燮两位画家尤为突出。
金农(公元1687-1764),本名寿门,本名董信先生等。浙江钱塘(杭州)人,长期生活在扬州。广博的知识,诗,长的书法。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开设博学与诗词之科,由艾秋思钦(陆青)推荐。他应该在第二年入选,但是他没有入选,所以他很沮丧,很失落。他在一幅《画马》中为此感叹:“今画马苍凉,有一种自怜影子之态。跋涉有多难?”世界上没有伯乐,就是遇到一个人,会是阴天黄昏!我不想在荒野中寻求知识。“足见他的无能之感。金农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山东、燕、赵、秦、晋、楚、广东,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因为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也奠定了他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金农擅长画山水、花鸟,尤以水墨、梅子见长。他作品中的梅花生机勃勃,常以淡墨作画,浓墨分枝,繁花绕圈,黑白分明。金农书法功底深厚,楷书有金石味。他自称“漆书”。在他的画中,古拙的石头笔法得到了体现,形成了一种简单而古老的个性风格。就像他的《冰雪十字梅花书》,枝叶盘绕,浓墨交融,用简单的线条圈出花朵,用浓墨点缀核心;布局繁复有序,疏而不散,韵味清幽,给人独特的个性化笔墨感觉。另一方面擅长作诗,如他72岁(乾隆二十三年)初春所画的《墨梅》。论诗曰:“昨日蜀僧书往日本,先问梅花,后问鹤。野梅鹤安然无恙,只有老人腰脚有病。腰脚不利尝闭门羹,闭门羹是罗浮村。月夜,我身旁画了一只梅鹤,鹤舞一回清人魂,画梅花乞饭寻俗事。花高流送玉,而我饥食,取鹤眠梅花。”诗和画都寄托了他的思想感情,诗画结合的艺术交流凸显了他独特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金农学画比较晚。据文献记载,金农50岁“开始作画”。可能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开始以卖画为生,而不是以前从来不画。金农虽然正式作画很晚,但由于学识渊博,名胜众多,书法功底深厚,最终成为一代名家。金农独特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影响很大。八怪之一的罗聘是他的弟子。
郑燮(公元1693-1765)在扬州画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八怪中最受推崇的画家。他出生在江苏兴化。我小时候很穷,小时候失去了母亲,有过挨饿的经历。乾隆元年,任山东范县、魏县秀才,10余年。历史记载了他做官时的种种贤能政策,深得民心。他被称为“清官”(意为好官、清官)。他的老板向州长要了一张照片。他画了一根竹子,递给了总督。这幅画题有一句著名的诗:“雅斋卧听萧,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曹州县的一些小官总是在意自己的感受。“这首诗真挚动人,既有劝官之意,又有鼓励其做人之意。他的官运不佳。他做官的时候,当时正闹饥荒。他因为开仓救灾,被诬为贪官,他只是一个官员。据说他离职时,只有三头驴,一头自己骑,一头驮着他的书和阮琴,一头由仆人骑。真干净,所以有“诗画三绝,一官归来”的美誉。之后在扬州卖画为生。
据说郑板桥有“三绝”——诗、书、画。他的诗歌同情民间疾苦,痛恨封建官吏,具有民主思想倾向。如《逃离灾荒》《归家》等《苛官》《私刑作恶》等诗。他的道家情怀也是众所周知的代表作。这些诗歌奠定了他在清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他独创的以韩立、楷书、韩立为基础的字体,美观大方,刚劲有力,被称为板桥体。他称之为“六本半书”。
郑板桥的“三绝”中最突出的是绘画。他专门画兰花、竹子、石头、荆棘等花草,可能没有画人物和山水。他的墨竹画尤其精彩。他笔下的竹子常常与诗歌相搭配,支撑着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题画诗和他的性格一样直爽,袒露胸中的障碍,从不无病呻吟,就像他的题画竹诗:“秋风在潇湘度过最后一夜,触石穿林总狂;只有竹枝不怕,却有千斗。“作者通过写竹,表达了自己对恶劣环境“浑而不惧”、“坚韧”的人格特征。画中的竹子在强风中,竹子的枝叶都有摇曳的感觉,但仍有其固有的刚强性格。这幅配诗的画反映了郑板桥倔强的性情。他取得了功名,做了官,却对社会现实不满。他的思想和情绪经常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发泄,他说他“三天没有写作,想要一张纸来解闷。“他还有另一种‘画竹’,表现出另一种艺术美,就是他流露出冷漠和隐逸,甚至流露出一种消极的隐逸的思想倾向。他在威县任职回国,画了一幅墨竹,诗中反映了这种心境:“抛去黑纱,便不做官,袋中簌簌,袖中寒;“写一根细竹,在秋风河上当鱼竿。”他作品中的兰花不仅仅是自然美,比如空谷中的兰花就是隐喻它有着远离尘世的恬静性格,意在表达他的心灵,这是他独特的个性。
郑板桥学习徐渭、石涛和中共八大,继承了“学七留三”和“师法标志”的传统思想。他以画竹为主题,形象地把艺术创作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目中有竹、胸中有竹、手中有竹。郑板桥常年与竹子为伴。翠绿的新手帕、摇曳的竹影和各种各样的天然竹子唤起了他的想象。几十年的社会生活经历丰富了他对竹子的审美理解。他的“眼中的竹子”是画家视觉器官感知到的竹子的客观的、外在的生物形态。“胸中之竹”是生物形态通过眼睛反映在画家头脑中的艺术形象,融合了画家的审美分析和判断,形成了主客观的结合。通过画家的笔墨表达和创作,成为视觉艺术形象。“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物化的结果。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郑板桥特别强调“真性情”和“真精神”的表达。他作品中的竹子往往挺拔挺拔,有一种孤傲、挺拔和“倔强不羁的精神”。其墨干而淡,笔法薄而有力,布局疏密交替,以少胜多,有“清雅”之意。他的作品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产生耐人寻味的艺术趣味。
金农和郑燮的艺术成就是巨大的,是中国美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后人的青睐,他们个性的展示给了今天的艺术家无限的发展灵感。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