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年来,沈阳的地名是如何从观察所走向大都市的?
沈阳新乐遗址
早在7200年前,人们就在沈阳居住和生活。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学家发现,在沈阳北郊西起塔湾、东至东陵天柱山一带的黄土丘陵上,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他们把这一重要发现称为“新乐遗址”,把这些原始人类称为“沈阳新乐人”。
在这长长的黄土山上,矗立着许多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如北陵、东陵和一尘不染的干净佛塔。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清朝的皇帝都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墓在沈阳,皇太极的墓也在沈阳。清朝几百年的历史和这个黄土丘陵有关系吗?没人说清楚。
“等待”城市-观察哨
4900年后,沈阳有了固定的城堡和它的第一个名字——“侯”城。
人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和荆轲一起去咸阳刺秦王的壮士秦武阳,和沈阳有关系。他的祖父“秦凯”是沈阳建城的第一人。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大将秦凯打败东湖,设立“斥候”屯兵戍边。
..秦凯雕像
侯,在被解释为保护,意思是保护和护送。后来,他把守卫边疆、观察敌情的堡垒称为“侯”,还写了“艾”。侯的规模很小,驻兵也很少。它就像古代长城的塔。它的面积很小,四周都是墙,每堵墙都有几百米长,而且都是用泥土建成的。分散在山地、丘陵和平原,大多呈线性排列,是永久性军事建筑。后来由于军属迁徙,逐渐形成规模,扩大形成“等”城。
借助考古调查,可以勾勒出“后城”的大致范围——正阳街至朝阳街一带。故宫大正殿发现的夯土墙应该是它的北城,沈阳故宫和沈河区公安局都在城里。
“神州”——头顶下的军事城
大约一千年后,沈阳有一座土城,不完全用于军事。它的名字叫“沈周”。
辽宋时期,辽太宗叶律德光在沈阳重建了一座土城,用来驻军和安置被强行迁走的农民和俘虏,并以沈阳浑河支流沈水的古名命名为沈州。
辽代的“深州城”规模比后城大得多。这是一座军事城市,有我们的军队守卫着。但同时,这座城属于辽太宗叶鲁德光的私城,在皇族名下。
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繁华的城市。房子仍然是用泥土建造的,只有一些瓦片属于政府。当时深州市的格局向东扩展,从现在单一的沈河区延伸到大东区。相比后城,神州逐渐模糊了军事痕迹,但并不是真正的城+城。晋末元初,深州甚至被火烧,城墙成了一片废墟。
“沈阳路”——郑东省会
大约300年后,沈阳第一次升格为省会,第一次出现了“沈阳”的地名,第一次在城内出现了四门十字大街。
元朝统一后,城垛在废墟上重建。1296年,沈周改为“沈阳道”,“沈阳”一词最早出现在正史书籍中。沈阳道隶属辽阳,辖二府、一署、五道,后管五个将军府,二万四千户,十四州。据史料记载,元代沈阳道有一个省一级的机构,但这个机构主要是管军事的,而且主要是管东部的军事。因为,在元二十年(1283),元朝为了进行对日作战,设立了“催东行省”的机构。那时候沈阳已经是一个五千多户,多民族杂居的大城市了。
“沈阳中卫”——屯军县
大约一百年后,沈阳第一次有了带骨灰盒的砖城,第一次有了城市的中心标志。
明朝时期,在沈阳建立地方军政组织,改名为“沈阳中卫”,隶属辽东首都指挥所。
..俯瞰沈阳故宫
1388年,中卫城守钟敏请朝廷修建沈阳中卫砖城。重建后的城墙高达20尺5寸,周长9里30级;打开两个护城河,每个三英尺宽,八英尺深;城市里还有一条十字街;城墙周围有大门、门楼和瓮。十字街中央有一座中心庙,形成一个假的“D”字路口,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在城市的北门有一个像碉堡式门柱的建筑。城下城墙腹有一洞,城门上建有敌台,成为古城建筑史上的奇迹,后被称为“九门”。
这时,沈阳城变成了防御城。虽然兵站模式逐渐淡化,但城中居民和驻军的军属占了很大比例,其余都是士农工商等零售居民。沈阳中卫市是辽东长城北防线的中心,是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
“盛京”——首都皇城
200多年后,沈阳成为大清国的首都,第一次成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625年,努尔哈赤将后金都城迁至沈阳,沈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名为“卿”,年号为“崇德”,开始正式与明朝抗衡。与此同时,皇太极对沈阳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加高加厚城墙,修筑女儿墙,修复垛口、明楼、角楼,将旧城的四门改为八门,将原来的十字街改为紫晶街,修建行宫、天坛、地坛、祠堂,修建内阁府六处,在城内修建两层钟鼓,在城外修建四座宝塔。并正式将沈阳命名为“牟克顿”(中文译名繁荣昌盛之意),自1634起,沈阳市更名为“盛京”。
盛京城的面积就是今天的东、西、南、北顺城路(当时护城河所在的地方)一带,约2.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宫殿为中心,以城墙为边界,以之字形街道为骨架的方形都城。盛京是后金政权建立以来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都城体系最完善的首都,因此后来居上,取代辽阳成为东北中心城市。
“奉天府”——陪都进宫
仅仅过了二十几年,首都变成了首都,沈阳变成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八卦”城市。1644年,清朝入京定都后,沈阳立即由首都变为陪都,地位下降。但由于这里有清朝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皇太极的陵墓,被视为神圣的“龙兴之地”,关注度仅次于国家首都北京,可视为全国第二重要的城市。从名字可以看出,北京是“顺天府”,沈阳叫“奉天府”,意思是“奉天交通”,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
奉天府刚建立时,管辖范围相当于辽河以东的地区。清朝末年,管辖范围相当于辽河以东、辽河以北、碧流河以西的地区。辽河中下游北接松花江流域,南接海岸线,东临朝鲜,至今仍是中国东北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为了体现首都的地位,有一个几乎相当于北京的中央机构——“盛京五部”。各部首长为侍郎,五官职只能由满人担任,以示首都的“荣耀与尊严”。1680年,康熙东巡时,下令维修扩建内城、故宫、塔寺,在方城外墙上修筑圆形夯土外郭墙。这堵墙高七英尺五英寸,周长三十二英里,有四十八级台阶。对应内城八门开八侧门,形成中国特有的“八卦”城市布局,即中央殿为太极,钟鼓楼为两仪,东西南北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圆形外城象征天,方形内城象征地。
“承德县”——中国第一个政府所在地
时隔近二十年,沈阳第一次成为省会城市。1664年,沈阳作为奉天府第一郡,成为“承德郡”,意为“承天之德”,只管理盛京以外的四个郊区。1911年,承德县一度撤销,地方直接归奉天府管辖。光绪年间,由于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沈阳部分地区被划为“满铁附属地”,被日本人强行统治。1913,承德县更名为“沈阳县”,隶属于奉天辽沈路。
“奉天城”——殖民城市
200多年后,沈阳第一次成为被外国侵略者占领的城市。1928年,日本关东军杀了东北王张,1931年,又密谋发动了侵略整个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沈阳被强行改为“奉天市”,日本人根据需要随意划分城区,有的地区被冠以殖民名称,如“大和区”、“福山区”。
“沈阳”——首都大都市
十四年后,沈阳回归祖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工业制造基地和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解放军进驻沈阳,奉天城恢复“沈阳城”名称(1928年,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后,奉天城改为沈阳城)。同年,沈阳民主联合政府成立,重新规划市区。1953,沈阳改为直辖市。1954,沈阳改为辽宁省辖市。
如今,沈阳下辖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于洪、苏家屯、浑南、沈北新区、辽中十个区,新民、法库、康平三个县(市)。截止2014年末,总面积128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71平方公里。2015总人口738万。
如今,沈阳已成为中国机械制造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辽宁省省会、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中国重要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时光荏苒,岁月悠悠,世事变迁。沈阳地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沈阳城市历史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
..今天的沈阳
如今的沈阳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人群拥挤,时尚繁华,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大都市的景象,但它的许多街巷却蕴含着诱人的历史遗迹和美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