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自保运动后清廷为何不采取对策?

东南自保运动后,清廷为何不采取对策?

东南自卫运动是发生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两广总督李鸿章为首,包括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徐应珍、四川总督逵军、山东总督等,展开了不参战、与八国联军媾和的运动。清廷与八国联军交战时,这些行省的长官都宣布中立。

这在中国历代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因为这实际上意味着地方政府脱离了中央政府的控制,无疑相当于独立。除了名义上没有宣布独立,对中央政府的权威打击很大。这样的事情,如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都会怒不可遏。然而清廷对此的反应却十分平淡。它不仅没有惩罚相关官员,甚至还颁布法令表扬相关官员。这是不寻常的,不合逻辑和常识的做法令人困惑。

如果非要强行找一个解释的话,或许只有清廷已经无力控制当地的解释,才能合理化清廷反应冷淡的原因。但如果这样考虑,也意味着清廷完全无力回天,坐等灭亡。真的是这样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国力虽更弱,但应该不会完全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和影响。况且当时慈禧还活着,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清廷应该还是有相当的政治实力,可以和地方政府打交道的。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会有冷淡的回应呢?原因有几个,首先是清朝采取的军事措施。晚清时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财富分配极不均衡,再加上人口爆炸,粮食生产不足。农民起义接二连三地爆发,几乎每年都有。在这种情况下,清廷不得不承担巨大的维稳成本,陷入了类似明末的尴尬境地。但清廷与明廷的相对区别在于,当清廷因维稳压力而陷入财政危机时,并没有采取明廷继续增税的做法。

因为清廷认为这样会进一步激化平民与政府的矛盾,得不偿失。但是农民起义又要镇压,清廷采取了让地方全权负责镇压农民起义的军事措施,换句话说就是放权给地方。这将减少中央政府维护稳定的压力,也平息了农民起义。

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如果地方掌握了征兵和征税的权力,就等于独立于中央。也就是说会形成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军阀割据局面。这种尴尬的局面,清廷可能并不意外,但也没办法。正因如此,再加上东南自保运动中的几个省份。恰恰是清廷最富有的省份。清廷如果采取什么过激手段,很可能会对这五省推波助澜,得不偿失,所以清廷会选择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