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史浅析?
1,三国之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把茶的发现时间定在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以推至三皇五帝。东汉华佗的《食经》记载了茶的药用价值。西汉时,产茶之县名曰“茶陵”,即湖南茶陵。到了三国魏时,《广雅》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作方法和饮用方法:荆巴之间采摘树叶做饼,老人将树叶做成饼,用米糊制作。茶以物质的形式出现,渗透到其他人文中形成茶文化。
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写了《茶经》,这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它概括了茶的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内容,论述了饮茶的艺术,并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饮茶之中,从而创造了中国茶道精神。后来出现了大量的茶书和诗,有《茶叙》、《烹茶》、《采茶》、《十六汤》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宗的兴起有关。因为茶有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作用,所以寺庙提倡饮茶,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制作茶道,设置茶厅,挑选茶头,专门举办茶事。中国茶道形成于唐代,分为宫廷茶道、寺庙茶道和文人茶道。
3.宋代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茶业大发展,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的品茶社团,包括由官员组成的“唐社”和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宋太祖的赵匡胤是一个爱喝茶的人。他在朝廷设立了茶厅,朝廷用的茶已经分了等级。茶道成了一种仪式,赐茶成为皇帝拉拢大臣、尽快照顾亲属的重要手段,也给了外国使节。至于下层阶级,茶文化更热闹,有人迁徙,邻居要“献茶”;有客人就要敬“元宝茶”;订婚的时候要“喝茶”;结婚的时候要“摆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的兴起,带来了烹饪点的一系列变化。
4.明清茶文化的大众化。
这时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种茶,饮茶也改为“泡茶”。明代不少文人留下了传世佳作,如唐伯虎的《沏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随着茶的增多,泡茶的技艺也不同,茶具的款式、质地、图案也多种多样。到了清代,茶叶出口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产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年产量从1949年的7500T增加到1998年的60多万t。物质财富的大幅增长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杭州成立第一个名为茶人之家的社会团体,1983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北京成立中国茶人联谊会。1998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的茶馆越来越多。茶文化国际研讨会已经到了第五届,吸引了日本、韩国、美国、香港和台湾。各省市、产茶县举办“茶节”,如福建省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省的普洱茶节、湖北省新昌、泰顺、英山、河南省信阳等地的茶节,都是以茶为载体,促进经贸全面发展。
茶文化现状分析
中国茶业的集体失守,让中国茶文化成为众矢之的。除了茶叶本身,中国茶业在营销方面一直被诟病一无是处。至于损失有多大,看茶业的国际地位甚至国内地位就清楚了。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成千上万的茶企,无数的茶产品,都带着深深的历史文化印记。从茶的名称,产品包装,产品推广,茶叶消费场所,都在仿古茶文化上做文章,生怕别人说她没“文化”,以至于中国茶技术千篇一律,产品同质化,诉求苍白,概念粗糙,渠道共享。
茶文化该不该传承?如何继承?我们来看看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形式。茶文化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
“寒夜不利客”,茶最初是入药,但最终发展成为日常饮品。如果说酒是餐桌必备,那么茶则就贯穿了生活的始终,以至于有茶为酒,有饭前茶,有饭后茶。如今在中国的潮汕地区、闽南地区、广州等城市,茶可以喝一天,是茶文化的活化石。
“禅茶一味,心纯如尔”把中国茶文化提升到了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茶禅一味,共禅机,茶论。我们经常看到茶艺表演,其实是茶道的艺术升华。
不管是饮料还是哲学,都是上个世纪的养生文化。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养生民族,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疾病调理都讲究养生的内涵。所以不能笼统地说:“中国茶业有概念但没内涵。”因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应该是茶养生。
健康,包括养生,滋补。茶的各种功能给了茶对健康足够的支持。茶虽不是药,但民间有“茶为万药之首”、“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对于茶的各种功效,这里就不赘述了。
文人对茶的喜爱就是对茶的修炼,比如日本茶道中的“清净、寂、和、敬”。虽然中国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统一的茶道思想。台湾省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中国茶道“纯、敬、雅、真”。而中国茶道充分吸收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中庸之道,清心性,天人合一,被茶道统一整合。
正因为如此,茶才能深入人心。中国堪称茶文化的发源地。当文化与市场发生碰撞时,中国的茶产业衰落了。以至于茶文化成了过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