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吴彤流域中下游洪涝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
吴彤中下游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158平方公里,平原地区880平方公里。流域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现有耕地654.38+0.32万亩,其中坡耕地37.5万亩,低平原耕地94.5万亩。根据新华、宝泉岭、梧桐河农场多年的统计资料,洪涝灾害是该地区发生最频繁的自然灾害,对该地区的影响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宝泉岭农场1953年至1998年的统计资料,吴彤河洪水已淹滩24次,平均两年不到一次,多雨年份甚至一年两次。梧桐河农场,位于梧桐河下游出口的沿江涝区,受松花江洪水和梧桐河洪水影响。根据29年的统计,涝灾有26年,概率高达90%。地处梧桐河与石头河交汇的西北三角滩团结涝区,西易受坡水入侵,东临吴彤河,南临石头河,有低洼耕地8067公顷。81洪水年,受灾面积7067公顷,非生产面积2733公顷。1983年受灾面积7467公顷,绝收面积3600公顷,损失3500万元。1998洪水期间,执行吴彤河堤防,淹没6个村,围困村庄,受灾人口2027人,淹没农田2730公顷,农作物损失1730公顷,粮食损失3700吨,经济损失总计154万元。吴彤流域中下游防洪除涝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1,洪水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地质等自然因素和水利工程现状、运行管理等社会经济技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1坡面积水和洪涝
吴彤中下游位于小兴安岭东缘,松花江和吴彤下游。西北丘陵地区,地表起伏大,高差大,沟谷纵横,径流峰高流急。上坡林地的坡水不仅造成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冲沟侵蚀,而且对低平原的村庄和农田危害严重,冲沟经常溢出淹没农田。吴彤下游洪峰和松花江洪水持续时间长,对低平原地区的村庄和农田构成洪水威胁。此外,地势较低,微地形复杂,排水缓慢,受洪水顶托和外河倒灌的影响,内水无法排除,造成洪水。
1.2水文气象
吴彤流域中下游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漫长干燥,寒冷,降水少;夏季常受太平洋北上暖湿气流影响,炎热多雨。春天多风干燥;秋季气温下降快,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80毫米,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和分布不均匀,年内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虽然年降水量不多,但时空分布越来越差。7、8、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在此期间,往往会出现台风北上造成的短时高强度暴雨或长时间持续降水过程,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由于秋冬季节气温低、蒸发量小,秋季滞流农田的雨水和因冻结温度梯度上升到地表的地下水冻结成固态。加上冬天的降雪,春天的温暖融化,停留在农田表面,形成春涝。所以当地有“一年秋雨两年成灾”的说法。
1.3土壤和地质
盆地中低平原地表为厚约1.5m的壤土沉积物,该土层粘性大,渗透性差,垂直入渗性弱,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隐含水量丰富,易造成涝灾。向下有较深的砂砾石沉积,地下水位距地表仅1.5米左右,补充了表层的水分,阻断了地表水的下渗。在雨季,河流的水位会高于地面。在下层砾石连接管的作用下,耕地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低洼地区的地下水甚至逸出形成地表水。
1.4水利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工程不配套。
1976以后,吴彤流域中下游修建了一些防洪除涝工程。但由于防洪排涝标准低,工程年久失修,老化严重,河水泛滥,内部积水靠河水支撑,不能及时清除,导致农作物经常被淹,大面积减产。流域堤防工程标准低,十年一遇不到。堤高1.0 ~ 3.0m,顶宽仅1.0 ~ 3.0m,坡度1: 2 ~ 1: 2.5,堤身较薄,断面不能满足防洪要求,堤顶风雨破坏严重。渠道设计标准低,三年一遇不到,断面小,排水不畅,部分河段冲刷或淤积;工程不配套,建筑超期使用,工程管理维护差,损坏严重,数量不足,现有建筑防洪溢洪能力不足,导致排水不畅。此外,水利工程基础薄弱,待建工程特别是田间工程多,受经济条件和投资限制,许多工程尚未建成,不能充分发挥重点工程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