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围魏救赵”背后有什么历史故事?
围魏救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围魏救赵只是桂林之战的一小部分。桂岭之战的起因在于魏惠王要为失去中山报仇。孙中山当时是个小国。起初孙权投降了魏国,但后来王维死后,赵趁机吞并了孙权,使得惠文王对赵十分敌视,而庞涓提出孙权只是弹丸之地,此时攻打赵邯郸,既可以灭赵,又可以为当年的孙权报仇。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策略,所以王维认可了庞涓的想法。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国军队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赵此时的处境岌岌可危。魏与赵之战,也是为了一举击败并吞并赵,让魏可以出去争天下。赵这个时候很虚弱,所以他向东方的强国齐国求助。齐国得知赵国求援的消息后,以田忌为主要统帅,孙膑为军师,率领八万大军前来救赵。
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直接去找赵,跟魏打一仗是理所当然的。当时齐国的主教练田忌也是这么想的。然而,孙膑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方法,那就是攻打赵国的首都,以帮助减轻赵国的压力,吸引魏军回援自己的首都。后来庞涓被迫班师回朝。
其实一开始庞涓并不想退兵,因为当时只要再坚持几天,赵就灭亡了。但是王伟害怕了。他下达了几十道命令,要求庞涓调兵回朝。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谋下,庞涓最终不得不撤退。庞涓在回家的路上,在桂陵遭到孙膑的伏击,魏军因为路途遥远体力跟不上,在齐军的猛攻下溃不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