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派的历史背景

南北画派形成于唐以后的五代。这一时期由于大量地方割据政权的存在,造成了南北地域的隔绝,而这一时期正好是中国山水画的上升期,延续了盛唐。所以在这种条件下,中原和长江南北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山水画派,这是南北画派最早的形成时期。虽然北宋政权统一了全国,但南派画家大量北上,南北画派开始交流并形成新的创新,南北画派的独立特色得以保留,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中国画坛。

五代至宋代,山水画家辈出,山水画流派重叠。这些画家继承和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五代北派、南派的山水画,北宋的中原画派、庭院山水画,北宋后期的“米甸山水”、青绿山水,南宋的庭院山水画。

五代时期,郝静和他的学生管同是北方山水画的代表。郝静,北方人,曾隐居太行山,接触过北方大山和太行山的雄伟风光。所绘山水“自峰而起,远眺穷谷”,多为以规整布局为中心的全景布局的巨大山谷,而主峰为中心,白云则用以衬托中间和前景的整体布局。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空间感很强。据说《匡庐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的弟子管同是长安人,师从郝静,但有“照你”之誉,自成一家。他喜欢关和陕西周围的风景,那里的秋山寒冷,村庄荒凉。他的代表作《关山行旅图》代代相传,群峰高耸,神韵深远。画出来的树,枝繁叶茂,无所事事,给人的感觉是“凌乱而整体,简单而有趣”。

与以郝静、管同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相对应,南方有以董源及其弟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又称“南方山水画派”。董源和巨然都是公元10世纪下半叶活跃在南方的画家。他们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于孤独、富饶、寒冷的北方,而是生活在一个温和、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地区。他们观察自然,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描述自然。在董源的作品中,很难看到险峻陡峭的山峰。他看到的,是平缓连绵的群山,是树脚下一望无际的溪流,是山村里的渔舍,都是江南山川中动人的风景。董源的代表作有描绘潇湘地区风光的《潇湘图》和描绘夏季江南风光的《夏山图》。董源的弟子巨然成为其画风的最佳继承者,代表作有《秋山吐温》。在这幅画中,三个隐士正在深谷丛林中一条小溪旁的草屋里谈论佛经,周围是高爽的秋景,这也可以反映出画家的身份和意图。

北宋时期,出现了中原画派和书院山水画。中原画派以李成、范宽为代表。李创世纪生活在山东省应丘县,所以他经常以齐鲁大地和原野的自然环境为描写对象。范宽长期生活在钟南山和大华山,他的画山富,石突兀,树葱郁,气势磅礴。继李成、范宽之后,山水画家接踵而至。在李、范的影响下,出现了“齐鲁之民只仿李成,关山之地只仿范宽”的倾向。

北宋统一后,江南画家纷纷北上,受到北宋画院的待遇,冲击了以中原画派为主流的北宋山水画,南北画派开始融合,形成了以郭为代表的庭院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