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的年、月、日是怎么产生的?
观察图像和计时是人类祖先感受和理解时间的重要手段。“观象授时”就是观察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确定日、月、年。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天空从太阳的出现和昼夜交替中最明显的变化,产生了对“日”的感性认识;“月亮”的概念逐渐产生,从月亮的圆到月亮的缺,再从缺到圆。通过对“物候”和季节的观察,“年”的概念逐渐出现。这些都构成了古代“观象择时”非常丰富的内容。
时间在“流逝”,它只能朝一个方向移动。我们可以从北京去Xi安,或者从Xi安去北京,哪条路都行。但是当我们考虑时间时,即使是最一般的方法也要考虑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现在不能做过去的事情,将来也不能做。我们只能做当下的事情。
时间总是在“变”。这只钟只有在走的时候才有效。如果钟停了,就不可能知道时间了。?
时间是许多数学公式和物理函数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几个基本量之一,大多数物理单位都是从这些量中派生出来的。其他基本量是长度、温度和质量。然而,时间在某些方面不同于长度、温度或质量。例如,我们可以辨别距离,感受温度和重量。但是对于时间,我们看不见,听不见,闻不到,尝不到,只能通过意识,或者通过观察它的效果来理解。
大约5000年来,人类一直在与“小时间”单位打交道,将一天分为小时、分钟和秒,将秒细分为毫秒、微秒、纳秒和皮秒。然而,人类在不到300年前才开始处理“大时间”尺度的问题。所谓大尺度时间,是指过去很久很远发生的事件的时间。不能用“天”或“年”来衡量这些时间,必须用更大的单位。
比如考古学家以“千年”或“万年”为单位计算史前遗迹;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要研究人类祖先化石的年龄,以“百万年”为单位测量山脉的年龄。天文学家也用“光年”(以光速飞行一年)来描述宇宙中恒星之间的遥远距离。
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很长一段时间间隔,比如回忆过去或者规划未来,往往是以“年”为单位的。我们今天习惯了“年”。然而,科学史上花了几千年才理解这个循环,并将其组织成适用的时间单位!虽然科学史家无法确切解释年的概念是何时产生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一定是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原始人类认识的年份最初并不是基于天象,而是基于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河流泛滥、植被枯萎、鸟兽迁徙、冷暖交替等等。即使在今天,一些农民也是根据这些自然现象来判断季节的,差别并不太大。这些自然现象统称为“物候”。古人在大量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思考这些物候的变化规律,逐渐形成了“年”的概念。
一年中,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总长度为365天和1/4天(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为“北回归线年”。为便于应用,日历年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完整的天数。公历平均一年365天,闰年366年,四年一闰,百年一闰少。日历中使用的年数称为“日历年”。
一年是气候变化的又一个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从事农业的人从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以气候由冷到热的自然变化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以一年作为制作历法的基础。?
?一个月中,月亮绕地球一周(一次),这就是新月。一个新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即29日12: 44: 3,称为“历月”。众所周知,月球是一个球体。因为它绕着地球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球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有,有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多,有的时候少,形成了一个月亮的圆。
李白(701-762)在《饮酒问月》中写道:“明月几时来青天?我会停下来喝杯咖啡问问。月亮永远登不上月亮,但月亮与人民走得很近。明亮如镜的绿色烟雾在宫殿中飞舞,散发出冷光。只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又有谁知道晨曦中的云朵。白兔秋天捣药,春天复活,嫦娥与谁相依为命。现在的人在古月不见,在现月却取了古人。古人和现代人都喜欢水的流动,常见的月亮就是如此。只愿歌对酒,月色照金瓶。"
月亮的升起和落下,以及它的圆缺变化,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天文现象之一。在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三十天,月亮是完全看不见的,这被称为“新月”。十五前后月亮最圆,叫“望”。人们注意到新月和月亮的变化有一个相当准确的周期,由此产生了新月和月亮的概念。
所谓新月和满月,大约是29-30天。农历正月的出现是继“日”之后的又一个时间段。从最初的时间单位“日”发展到更长的时间单位“月”,标志着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和测量向前迈进了一步。现代观测表明,农历正月的确切长度约为29.5306天。请记住这个数字,它是农历区分大小月份的依据。
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一次)的时间,即一天加一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所以它不能发光。同时,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这是白天,地球背对太阳的一面,不能照到地球,这是夜晚。因为地球是不断旋转的,所以形成了有规律的昼夜循环。
?你知道年、月、日的原因吗?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已删除。)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