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铁镇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城镇。
有一条河穿过周铁的古镇,这条河叫“横塘河”。它的一端与内陆平原相连,另一端一头扎进浩瀚的太湖。当时的周铁镇是太湖附近的“大港”,曾是渔民和商船的重要港湾,而周铁镇则是水陆路上的重要支点。那棵1800多岁的古银杏树,矗立在横塘河东岸的周铁镇入口处。
这棵见证了周铁镇历史的古银杏树高23.7米,树干最粗,胸围3.4米。整棵银杏树的遮阳面积约400平方米,约等于一个标准篮球场的面积。大树下面是周铁人引以为豪的“城隍庙”。据说这座寺庙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令修建的。有一种说法是,周铁城隍庙规模相当大,古银杏树就在城隍庙的院子里。在周铁著名的“西朱十二景”中,“城隍秋韵”一开始就排在第一位。
据民间传说,这棵1800年的古银杏是三国时期称霸江南的吴王孙权的母亲所种。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15岁的孙权被其弟孙策封为“阳贤昌”。宜兴古称景邑,秦称洋县。现在宜兴产的茶也叫“杨仙茶”。因为孙权上任时才15岁,孙权的母亲不放心小儿子,就跟着孙权到了宜兴。
孙权的母亲吴,生于吴县(今江苏苏州),卒于公元202年。27年后,孙权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后来,孙权尊称他的母亲吴为“皇太后”。吴懿有两个儿子,孙策和孙权。相传吴为纪念孙权,当了“阳羡长”后,特地在种下了这棵银杏树。一同种植的还有周铁镇杜诗村的古银杏和宜兴新庄街道五四渡的古银杏。
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珍藏在宜兴傅生寺的《三国志·祥瑞》碑文,以及《明朝古镇志》中的记载:此树为东吴皇帝孙权的母亲所植。仅仅在网上搜索信息,很难找到原文。在一些关于周铁骨银杏的介绍资料中,并没有出现石刻的图片,也没有见到“东山治凤舞考”的相关图像。此外,周铁的城隍庙距离周铁杜诗村和新庄街道伍肆杜村近20公里。三国时期,人们在陆地上骑马旅行,在水上乘船旅行。在这三个当年并不热闹的地方,吴很难种出各种银杏树。
但是周铁的古银杏树,包括另外两棵树,据专家检测确实有1800年的树龄,而且根据树龄来看,这三棵树应该是三国时期左右种植的。所以老百姓把好事都往吴身上揽,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这三棵银杏树现在都活得好好的,一棵树能承载一个镇一个村的风景,能引起人们对初冬的依恋。
周铁,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看起来很奇怪。它的躯干下细上粗,有点像立式花瓶,肚子圆滚滚的。粗的部分其实是长在银杏树树干上的“树瘤”。据说只有500岁以上的树才会在树干上长出一个树瘤。树瘤的上部像一个平顶的蘑菇,被当地人称为“空中平台”,上面有淡绿色的苔藓。据说夏天的时候,绿叶满树,到了晚上,平台上方就会冒出“白烟”。村民看到白烟升起,就知道要回家做晚饭了。
周铁镇,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生命力极其顽强。它是一棵雌性银杏树,每年秋天都能结出很多银杏果。银杏在宜兴是经济作物,很多农户会专门种植银杏长果。过去,当银杏结果时,村里的孩子们用竹竿敲打果实。现在大家都注重古树保护,这种现象已经不存在了。几年前,镇上在疏浚横塘河时,惊奇地发现这棵银杏树的根从河中的淤泥中伸到了河的对岸。
周铁古银杏、城隍庙免费向游客开放。看完古老的银杏,你还可以参观周铁的老街。横塘河西岸是周铁老街。整条老街呈十字形,分为东南西北四条街,青砖黄石板铺成的小巷,明清风味的老式房屋,就像五六十年代“老电影”里的场景,古朴而真挚。老街上有一些土著居民,也有很多老店,但是老街现在有点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