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知道余的诗《夜雨》有它的欣赏性?

诗意的夜雨

早年为了学习写古诗词,买了线装本的《诗韵同壁》,一封***6卷。字体很小,内容很多。除了查韵之外,还对各种物象、景物、意境进行分类,并汇集历代相关诗词,成为一部相当完备的诗词词典。以前文人遇到紧急情况要写诗的时候,总要查一下。

辗转反侧,出现了“夜雨”这个名字,那里的诗大多可读。既然是晚上,各种色调都退了,所有花花绿绿的文字都失去了效力。又下雨了,空间很紧,任何壮举和豪情都无法铺展,诗也不由自主地走向单纯,走向本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雨夜给北方朋友的字条》就是一个典范。

只是在夜里听着窗外的雨声,你就会充满诗意。要说美,那也没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子里的花散落一地,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觉得平时世俗的喧嚣被淹没了一会儿,只剩下被雨统一的宁静和被雨遮挡的孤独。每个人都静静地回到自己的位置。

雨夜慢慢剥夺了人的活力,所以雨夜里的想象力特别敏感,胆小。这种胆怯夹杂着一定的安全感,凝结成一种温暖的自我享受和对小世界的期待。雨夜和家人围着火炉聊天,几乎不吵架。晚上在雨中专心学习,身心会被烫得不正常;在雨夜想念你的朋友,你会想念马上写一封信;晚上在雨中写作,文字会变得湿润而有意义。

夜雨中,最好站在富人身上。昏黄的灯光照在密密麻麻的雨脚上,玻璃窗冰冷冰冷,你呼出的热气是一片雾气。你能看到的很少,但似乎能看到很远。风不大,轻轻的一阵,马上就变成了渐渐的雨,变成了河里更密的波纹,变成了路上更厚的泥。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东西会干扰自由放任的风雨。你用温暖的手指抓破窗户上的雾气,看到窗户外层无数闪闪发光的雨滴。新的雾又升起来了,你还是用手指抓啊抓,终于画出了你错过的名字。

夜间下雨是旅行的大敌。

不是因为夜间出行难,也不是因为没有雨靴和雨伞。晚上的雨会让旅行者想家,陷入深思。会让旅人期待着安慰,突然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遥远而孤独的境地,自怜自艾,构成万里豪情的羁绊。

不是激流险滩,也不是高山峻岭,而是夜雨,让无数旅人蓦然悔悟,半途而返。我不知道法显、玄奘、郑和、鉴真和徐霞客在夜晚的雨中是什么感觉。在我看来,他们最强的意志就是在夜晚冲出雨幕的包围圈。

作为一个没用的人,我经常在雨夜躲在乡村旅馆里,拿出地图仔细看。我的目光在我走过的千里之间来回穿梭,想着夜雨帐掩盖下的无数河山。在这样的夜晚,我经常失眠。为了赶走这种毫无价值的懒惰,我总是邀请几个陌生人在夜雨里聊很久。

然而,真正让心情回来的根本不是这次谈话,而是第二天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雨后的早晨,一阵铺天盖地的兴奋剂袭来,让人几乎忘记了昨晚。完全忘不了,留下一片阴影,淡然阴郁,平添一丝惆怅。

在人生的旅途中,夜雨的魅力也可以被深入发掘。

我相信,一次又一次,夜雨浇灌了我媳妇凸出的野心,曾平抚过她狂躁的心灵,制止了爆炸性的斗争,粉碎了危险的阴谋。当然,夜雨也打破了宏大的计划,勇敢的行军,燃烧的感情。

不知道历史学家有没有查过,多少乌云密布的雨夜,悄悄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步伐。将军舒眉死了,谋士自辱了,国王冷静了,英雄冷静了,侠客停了,鼓也停了,马归槽,刃归鞘,奏折中断,诏书撤回,船抛锚,酒气平息。

不知道传记作者有没有查过,雨夜逆转了很多杰出人士的人生旅程。生活中很多关节的出现,往往都是因为意外。各种选择都源于一颗脆弱的心,不由自主地被突如其来的场景所安排。既然一场雨可以让一个战略家由胜转败,也可以让一个非军事的人生计划改变航向。换句话说,必然潜伏在无数的偶然中。

所以,即使是夜晚,即使是雨,也默默的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生活和历史脱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就不属于现实世界。

所以人们每时每刻遇到的每件事都可能充满了巨大的寓意。诗人的设想是将两者联系起来。雨夜里,生活和历史磕磕绊绊。

渐渐地,我对夜雨的诗意有了新的思考。

记得几年前在庐山旅游的时候,经常能看到一座座房屋颓然的倒在荒山边上和草道上。从房屋使用的材料来看,它们绝不是山民的住宅,而应该是雅致的别墅。不知道是哪个富家子弟突然对诗歌产生了兴趣,想一个人在这里生活,一个人享受大自然。然而他们最后都没有待多久,多半是因为无法吸收荒山下了一夜雨时的恐怖气氛。但是毫无疑问。

去年我遇到一个美国教授,他甚至在聊天室里提到了晚上的雨。教授说,他对这种诗歌深深着迷,所以特意在城郊山顶上建了一座雅致的白色木屋。每当晚上下雨,他就立即开车上山。

他邀请我去他的白色木屋住几天。我还没去,但我完全可以想象,我之前对夜雨的理解和他收到的是大相径庭的。悲惨的旅程已经过去,荒凉的恐怖已经过去。我只是在紧张的生活中度过业余时间,读一首诗,爱抚大自然。一切都是那么轻松别致。

在这里,我们显然有一个审美上的麻烦。有些感人的震撼和深刻的诗意,似乎注定伴随着困难。当现代的交通和建筑手段让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的味道,其中的诗意也就去淡了。我还是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加入火车、汽车、高压线,虽然我无意排斥这种文明本身。我恨不得买一张去四川那一天的飞机票,但是我想要一张照片挂在家里。

在雨中行驶在明亮的现代城市街道上,真的没有诗意。只有一次在国外的海边,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扔进了瀑布中央。为我开车的女士完全不认识路,慌慌张张地在水幕和夜色中徘徊,但事后又觉得有点诗意,也许是大自然给予的困难。

在与自然打交道的漫长旅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将人完全吞没,比如地震、海啸、泥石流,而此刻很难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美。至少在有可能与自然对抗的时候,人们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抗中,有时人明明战胜了自然,比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美;有时人们非常努力地与自然抗争,

当双方势均力敌时,就会产生一种庄严、肃穆、扣人心弦的悲剧美。因为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的终极生命力,所以特别感人。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极致的体验具有永久的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历史上所有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对这种审美形式着迷。然而,希腊悲剧乃至原始艺术却始终成为人类永恒的审美焦点。太过井井有条、过于成熟的审美模式,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胜利和超越的状态,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便利和舒适的感觉,却无法对应一种对生活的考验。所以欧洲启蒙运动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统一。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当作凡尔赛宫里一个规律无比的花园。他们呼唤危险的悬崖、愤怒的大海和林莽,呼唤相应的生活状态。这是他们心中的诗。狄德罗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越是优雅文明的人类生活越没有诗意。他们是在拒绝现代性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已经清晰地启蒙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人。现代性不是一种温和的建构,而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所以,无论多么现代的人,都愿意一次次重温《蜀山游记图》中延续千年的生机,都愿意一次次品尝苦涩的夜雨,然后踏着泥泞走向未来。

前不久听人批评那些以黄土文化为背景的艺术作品,认为太土,太野。这些批评家不想看到人类旅行上永久的泥淖,只想得到一点点硕果累累的安慰。他们无论是生命意识还是审美意识都很薄弱,他们无法理解狄德罗所说的诗歌。

读《夜雨中的诗的意义》有感

作者:佚名

晚上无事可做,我就随便翻看了余先生的散文集。这个题目是从余老师那里偷来的,因为只是窗外的毛毛雨。

也许是我爱朦胧的雨声,一直对夜雨有着很深的感情。因为是夜雨,我不需要去看像窗帘一样的雨帘,也不需要看像麻一样的雨。我只需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坐在窗边,听着秋天的雨滴滴答答敲打在即将落下的梧桐叶上,或是无声而温柔地飘落在半开的秋菊间,

从很多年前开始,我就一直喜欢秋天晚上下的雨,尤其是灯光昏暗的时候。听雨就像一首温柔的奏鸣曲,伴着人们进入梦乡。那时候我还在上高中,因为刚从熟悉的环境转到陌生的学校,心里总有很多失落和惆怅。晚上熄灯后经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失望,让秋夜继续。它漫长,细致,连续,无声,却默默地陪伴着我,渐渐汇聚成屋檐旁的水帘,滴落在空旷的夜阶上。每当我听到看似安静的雨滴声,我自然会平静下来,静静地听着,最后安详入睡。那时候,我不止一次在日记里倾吐对雨夜的爱和眷恋,我写道:“雨夜最温柔。”

雨夜,街道空无一人,家的温暖是透过街窗透进来的灯光。即使是外面的旅行者也不会匆忙赶路。夜雨中的树木是安静的,充满生机的是在雨中依然自由伸展的树枝。哪怕风急雨急,也能自成一片天地。情侣在夜雨中更亲密,亲人在夜雨中更团结,朋友在夜雨中更珍惜。即使是脾气非常暴躁的人也会在夜雨中平静下来——因为这场温柔的夜雨浇灭了他们的烦恼。

所以,我觉得晚上的雨,呈现出一种诗意的美。在荒凉而稀疏的秋夜,绵绵的雨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一种意境。也许李商隐的《晚雨涨秋池》就是在这种意境下写成的。雨声和归期都是迷雾重重。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象,这是诗人心中多么大胆的感觉。在我极度痛苦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他释放的希望。这应该是夜雨赋予诗人的诗意吧。杜甫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春夜喜雨》。其实春雨秋雨都应该是天上掉下来的小甘露,只是出现的季节不同,心态是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人自己的选择。

听着屋檐下滴答的雨声,感觉思绪平和而悠远。窗外远处的车灯一闪而过,映着夜空中密密麻麻编织的雨丝,无声而张扬,却浸润着世界。而我,在这诗意的夜雨中,渐渐明白了萧瑟的意境。无论是风雨过后的阴天还是晴天,我都应该把握现在。于是,我眯着眼睛,默默感受这诗意的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