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清廉生活没能拯救大明,但张的半条命贪腐支配了万历中兴。这是什么意思?

诚信可以拯救一个帝国,所以不会有改朝换代。朱元璋不是要当一辈子乞丐吗?道德是衡量官员的标准之一,不是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济世。”孟子用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意境: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修心养性,有机会表现的时候,要考虑如何惠泽天下。

换句话说,道德修养是作为社会个体的基本要求,帮助世界是社会责任。一个人如果不能施展才华,不考虑修身养性,或者身居高位,却不做有益于天下的事,那就是不合格。

当你把这句话应用到哈利和张身上时,你就能看出哪个更好,哪个更差。

哈利的道德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社会价值是有限的。哈利在历史上就像神一样存在。几千年来,只有西汉的汲黯和他差不多。然而,汲黯虽然是个“杠杠”,却没有哈利那么固执,他的社会评价也远不及哈利。

1.哈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哈利的性格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纯粹!他的思维方式,就像一个小孩子,永远停留在一个纯净的世界里。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学会向世界妥协,主动讨好环境。于是,原本坚持的君子之道、人生理想、个人修养都不同程度地打了折扣,甚至“叛逃”了。

哈利不是。他从不忽视现实,完全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发挥到极致。在获得身边的人和同事的称赞后,这种偏执进一步加强了。因此,他坚信自己是儒家思想最英勇的捍卫者。

尤其是抬棺进谏之后,哈里更是肆无忌惮,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独立于官场体系之外的道德之神。

有人说哈利性格的形成和他母亲有关,也许吧。

2.哈里到底是不是个好官?

在民间传说中,哈里无疑是一个清廉好官,简直就是最高典范。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又觉得有失偏颇。官员的好坏绝不能只用道德来评判。历史上有很多好心办坏事的例子。

哈里清正廉洁为民的基本立场值得称道。

哈利一生贫穷,本能地对底层人民产生怜悯。所以他一直和贪官为敌,和法纪作斗争,一直想办法减轻人民的负担。

为此,他居然上演了一场针对嘉靖皇帝的“抬棺谏”,直接指责皇帝疏于国事,偏向神仙神功,浪费私人资本和国家资金。他还向万历皇帝“谏尸”,提出恢复毛的“剥皮草”。官员贪污80万克朗并处以绞刑,以酷刑遏制腐败。

任应天总督期间,积极推行“一鞭法”,打击豪强,连恩人徐俊也幸免于难。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哈里用道德代替法律是荒谬的。

但是,哈利在很多事情上的具体做法是可笑的。他一面声称诚实执法,一面却一再违反法律规范,以道德判断行使权力。历史表明,哈里在判案时有“四个偏爱”:

“与其委屈哥哥,不如委屈哥哥;与其委屈叔叔,我宁愿委屈侄子;与其委屈穷人,不如委屈自己,充实自己;与其不义愚昧,不如不义固执。”

在大堂之上,哈利只需要看被告和原告双方的身份,他根本不需要看诉状。他心里已经有了判断:如果哥哥和弟弟打官司,他一定要赢;一个叔叔和侄子打官司,侄子会输;穷人跟富民打官司,倒霉;憨直倔强的打官司,倔强的不开口就输了。

看似符合中国的道德标准,但如果是这样,法律还有什么必要?所以,这“蓝天”有“清澈”的口袋,一点也不“清澈”!他完全滥用了自己的权力,用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在个人心目中制造公平。

如果把这种模式带入国家治理,世界岂不是一片混乱?

(3)道德局限阻碍了哈利的价值发挥。

可见,哈里并不是一个理性的人,更不是一个理性的官员。他始终活在道德至上的精神世界里,缺乏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和恰当的对策。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孩子跟父母提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后,他不觉得自己的要求有什么错。他反而会采取极端手段,企图通过哭诉来换取他的要求。

哈利其实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孩子的无理要求是认知的局限,而哈利拒绝“长大”。这样一来,他就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如何发挥更大的为官为民的作用。结果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伟大的精神人,在实际社会价值中被禁锢在一个低层次。

3.如何评价哈利的社会价值?

在古代,官员被弹劾是一件大事。到了宋代,甚至还有潜规则。当首相被弹劾时,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必须辞职。明朝虽然官员“脸皮厚”,但弹劾不是随便用的,哈里一生至少遭受过三次弹劾。

抛开政治斗争的因素,刻意攻击政敌,不能说所有针对哈里的弹劾都是无中生有。比如舒华指责哈里“迂腐迟钝,不熟悉治国要领”;比如梅陀弹劾海瑞被夸大,企图还原酷刑。

张在别人的推荐下,也有过启用海瑞的想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有人说张腐败,怕海瑞。这个因素绝不是主要原因。像哈利这样的人,道德上无可指责,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张需要的是能帮他推行改革的人,而不是供人瞻仰的雕塑。

张对的瑕疵不加掩饰,使得大明的历史形象总体上是正面的,也有人指责他阴谋腐败。

1.张的两张面孔

①张的君子之风。

张一生都处于利益风暴的中心,这些人摆脱不了诬陷的恶名。但张居正能做到,连严嵩都称他为“小朋友”,高拱即使在最讨厌他的时候也能和他交心畅饮。被打成残废的,在张死后拖着断腿四处奔走,呼吁张的不公平待遇。

处于你死我活状态的敌对势力能以这种心态相待,足见张的风范足以感染众生。万历新政改革力度之大,历史罕见。皇权的支持当然重要。如果你没有宽广的胸怀,没有赢得同事的支持,你就寸步难行。

(2)张的《小脸》

后人指责张腐败、奢侈、贪恋权力,一副消极的嘴脸。说实话,这些指责是洗不掉的。他勾结鲍锋杀害“好朋友”高拱;独霸记录之位,违孝违制;坐三十二个大轿子,美女侍从,一路晃回家。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看,也许结论就不一样了。比如张与高拱之争,以高拱之极,没有张还能保住首辅之位吗?在外朝,几乎是一个人的军队,你得罪了皇上、太后和内相!张的手段不高明,高拱干倒这么阳光?道德在政治面前是脆弱的,还是不提的好。

凡是坐三十二岁轿子的人都死了,这对张来说算不了什么。说白了,人需要工作。骑马看不了公文?你不能坐在颠簸的轿子里批奏章吧?你不能让他自己倒茶,对吧?翻阅史书,其实张的奢侈还是很有限的,不值一提。

至于贪污,张死后,抄出十余万两银子,银器数千两黄金,与万历皇帝心目中的两千两相去甚远。于是,张(张的长子)被迫承认还有30.2万人住在别人家,结果张自杀反抗!

从查抄财产所得来看,张的财产明显有“来历不明”之嫌,但远非真正的贪得无厌。因此,给张贴上“半条命腐败”的标签也不为过。作为记录,不缺丰厚的礼物,但他绝对不“贪”,甚至“贪”得有点舍不得。

2.张的为官之道

既然孟子说,谁能登峰造极,谁就能济世,评价张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1)目无大格局。

张对的贡献绝不是偶然的。它可以结合天气,地理位置和人。其实背后总的格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张的大局观是什么——富国!国家富裕才是硬道理,其他都不重要。

大明的衰落在于国穷民弱。为了根除它,必须推翻政敌,夺取政权。为了进行改革,我们必须团结可用的人,不怕得罪别人,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名誉。

一个人一代人能做多少大事,能不能做大事,取决于格局。模式低的人根本无法识别未来,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张知道他的改革将重建一个繁荣的大明,利国利民,所以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

(2)重视道德和效率。

张有一个理论,就是用清官不如用清官。用曹操的话来说,只要你有才华,也可以利用道德缺陷。相反,空谈道德的人,让他回家“独活”,比如海瑞,这大概就是张不愿意用海瑞的根源。

张不仅自己受贿,还行贿。比如,没少从张那里得到好处。不过,张很清楚,这是和交朋友的手段之一。没有鲍锋,改革将是困难的。当然,张不经营银行,他也需要收入,所以受贿是必然的。

这些瑕疵,与张的美玉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它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我欣赏。有什么好指责的?

③献身捍卫道德。

哈利是个学者,喜欢羽毛。张不是黑乌鸦。难道他不知道白色的羽毛是光荣的吗?这不就是一种卫道敬业的精神吗!

就比如那场艳遇,张就算再贪权,也不会不知道舆论的压力,尤其是午门已经被打得体无完肤的时候,他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但是,改革以来,国家离不开他。他可以爱惜自己的羽毛,然后走开。戊戌变法毁了,而张的个人生活却一点也没有受到伤害。相反,他更安心。等丁友完了,你可以回来继续当记录。

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爱惜羽毛的人是高尚的,更要看到他们为了义,敢于弄脏自己的羽毛!

3.张的价值是什么?

崇祯皇帝曾感慨道:“得一百物,救一物不获。”他的话高度概括了张对明朝的历史价值:他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帝国!

由此,张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专制改革家,无一例外!与封建时代的商鞅相比,堪称改革的双壁。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意味深长地说:“天下没有张居正!”因此,张对社会的贡献远非道德君子海瑞!

鞭子和马车,不能只看表面价值。作者也以谄媚世俗的眼光来结束这篇文章。相比马车,鞭子的价值一目了然,无需考察。但是,我们不能在一个体系中,单纯的着眼于显性价值,因为没有鞭子,马车跑不起来,甚至可能翻车!

就像和张,如果我们只看统治价值,他们不在一个重量级。但是,我们不能低估哈利的“虚无价值”。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独善其身”和“济世”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情况,而是一种思想在一个人身上的完整体现。

一个连自己都不能说自己免疫的人,想同时帮助世界,大概只是书呆子的白日梦。对于一个没有独善其身经历的人来说,能够同时帮助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这是针对个人的,也是针对两类人的关系的。不就是鞭策张,从而帮助天下吗?有了哈利这样的人,张人就会永远保持警惕、谨慎和害怕,以免迷失自我。

所以,鞭子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