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短篇小说演讲

1.爱和孝顺。“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由于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了1种宗法关系,这种“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孝和孝,所以孔子也说:“孝为仁之本”。“孝”就是人子要孝顺父母,晚辈要孝顺长辈。中国古代有“2104孝图”,元代郭编为“2104孝图”,后附有图片,俗称“2104孝图”。

注:顺1,孝胜天下;陈侃第二代和第五代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鲁兹8,李白负米;王翔10,躺在冰面上捞鱼;董永12,卖身埋父;潘岳14,弃官;缇萦22岁,写信去救他的父亲;沈云英24,忠孝兼备。(郭巨安葬儿子,老莱子宴请亲戚)

亲爱的哥哥。宗法有长子直接继承的制度,决定了兄长的地位。“4岁就能做梨”。

古代国家是1,孝顺必然是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是“老的老,少的少,少的少”。

所以《孝经》(儒家经典1)说:“孝为德之本,教之本也”,“孝亦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者,...是由他们的教导形成的,他们的政治并不严格。”

谦虚有礼

礼有两层意思,1。礼是人们身份行为的规范,也就是所谓的“礼制”,是与西方“法制”相对应的1个概念。《礼记》认为,古代天下为公,为大同。这时候就不需要“礼”了;为了确定君、君、臣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礼”小康社会是一个礼被制定并可以执行,世界恢复秩序的社会。

所以,制定“礼制”和“法制”的目的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法制”采用的是强制手段,“礼制”强调的是自觉,这就引出了“礼”的第二层含义,即立身之“礼”。《礼记·关彝》云:“凡人之所以为人,乃礼义也”。子曰:“不学礼仪,不可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仪”、“礼让”都属于这个意思。

教材还用“谦虚”来解释“礼貌”。“谦”就是谦虚的意思,古人讲谦,就是在礼仪制度规定的地位上屈尊到1分。比如《相约丞相》的故事里,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排名在廉颇之上,因为他从城墙上回敬了赵,保护了赵不受屈辱。然而,当廉颇挑起争斗时,他又能忍耐了。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是一个拥有1军队的将军,是汉家的皇帝,却能容忍1的书生诸葛亮故意表现出来的无礼行为。这样的谦虚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成大事。所以老子用了河海百谷之王的比喻(成语是“虚怀如谷”)来给想当皇帝的人出谋划策。周易《乾卦》说:“谦,君子用大川记。”(谨慎、谦虚、再谦虚,君子以此态度跋涉于凶险之河,终可安之。系词上《谦卦》云解释:“谦者,也敬存其位。”“谦卜”就是让君子恭敬谨慎,以守其位。正所谓“满亏,谦益”,落脚点也是“益”。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像今天的“厚黑学”。因此,有必要批判地继承传统伦理。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建立1平等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不代表不要原则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通”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实知道新闻

《大学》说:“所谓诚人不自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任性;对人诚实,不应互相利用,互相欺骗;忠于国家,忠于事业,不要薄情,不要暧昧。

“信者”守信,“仁义礼智”被称为人生“五不变”。“信仰”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没有信仰的人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信”从构词法的角度看是人言。《春秋谷亮传》说:“不信言,何以言?”所以有“1许一千块钱”、“1言九鼎”等谚语。陈太秋与友谊期(世说新语创始人1);

陈太秋和他的朋友去旅行了。白天没到中间,太丘就放弃了。去了之后,就算了。七岁的方圆在门外玩耍。陈太秋的朋友问方圆:“你父亲在吗?”?””慧远回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很久,你还没有到,就已经离开了。”朋友生气了,说:“没人性!”与人同行,与人同行。”方圆说,“如果你和你的家人不在中午见面,你就会失信;责骂你的父亲是不礼貌的。“朋友很惭愧。

市场经济活动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1企业是否诚信,甚至已经成为1无形资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最大的问题是商业信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躺着的牧羊人。

4.忠诚爱国

忠诚爱国是中华民族的1大美德和节日。杭州有岳飞,婆婆纹身“精忠报国”。真的是说“一个人家里有慈母孝子,家里有孝子,家里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年间。瓦拉氏族统一1蒙古时,攻打明朝。英宗亲率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遇袭。全军覆没,英宗被瓦拉俘获。瓦拉士兵到达北京城下。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让英宗的弟弟出来为景泰帝主持朝政。于谦带领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拉。瓦拉不得不被送回英宗,与明朝媾和。英宗复辟后,钱被“大逆不道”之罪所害于谦的诗中,有一句著名的诗《石灰抒情诗》:“千锤打深山,火若闲烧。我不怕断骨,我要清白留在人间。”张沧水...

解决两个问题,1是民族矛盾,是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2.忠君爱国。古代国家是1,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解析“愚忠”。

5.自我否定和忠于职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1种“家即天下”的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家族利益与整个“天下”息息相关从1开始,所谓“修身、治国、平天下”,所谓“天地无分、家无分、家无我”,在这65438+中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

(对比:西方以人格为中心的社会,写信封和签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世界和家庭的利益放在1的位置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出卖个人私利者为公”(韩非说:“古人著书,自戒者谓之。

私,背私叫公,公与私也是对立的,这是一门扎实的学问。"——

Eh),极端时代(如宋明理学)主张“存义灭人欲”,毛泽东则呼吁“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世的号召。但是,先做公,先做私,应该也是可以的。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乐,后天下之乐”是对公私分明的最好诠释。)

在今天的现代社会,“克己奉公”仍然是必要的。人是文化动物,社会本来就有原始群体、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和国家,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今天,西方社会越来越意识到这1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这是人类历史以来最大的“公共”。

虽然今天中国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我们不能失去“天下为公”的理想。

6.修养与自我约束

怎样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方式就是“修身”。《大学》说“从皇帝到庶人,一是以修身为本”(第1章);《中庸》说“知其修身,便知其治国”(第2102章)。

李记大学

古欲明显优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平天下。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修身养性的方法有:自省、自诉、尊道、聚义、养气等。

独自一人时要小心自己

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后汉书杨真传》中的1个故事。东汉时期,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杨震向朝廷推荐人才王米担任昌邑县令。后来,王米在半夜给了一百两银子作为回报,杨真不肯说:“这怎么可以呢?”王米说:“没有人在深夜知道这件事。”杨真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谨慎独立”。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指在没人的时候要谨小慎微,要自律,而是要慎于内心的修炼。心中的其他是看不见的,所以叫“独立”。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一定要谨慎。也就是《中庸》说的:“君子慎勿见其所见,恐乎闻所未闻。不要隐身,不要无足轻重。故君子慎独。”(类似于文革时期的“1灵光一闪”。)

最能代表自省的是曾子说的:“我三省省身:你是不是在欺骗别人?”交朋友不相信?学不会吗?"

自诉人孔子曰:“未见能见而从内告者”(《论语?公冶长”)。”自诉”就是自责和自省。

材料

启功先生在《儒林外史》101年前的103集(中华书局,1991)发表《自诉两案》1,谈自己的同期作品。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也向读者致歉,并诚恳地分析了自己在10分中的失误原因。

把书法家写的书当成书法家写的书,其实很容易。这往往也是为什么古人后人编的前人诗集里,常常夹杂着别人的作品的原因。不过,这毕竟又是一个1的错误,和1一样难找,能找到的人也不一定会重视。黄永年先生还私下告诉他,启功先生可以不写这篇文章就揭发他的错误。但他不仅写得一模一样,还幽默但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话是“1957、1966以来最真诚的1自诉”。

7.看清真相。

“义”和“利”(一般称为“义利观”)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贤思齐”,荀子说“先义后利是荣,先义后利是辱”。孟子的说法最为人熟知:“鱼,我欲之;熊掌才是我想要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可以拿熊掌不要鱼。生活也是我想要的;义也是我要的。2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

当然,舍身取义的极端情况并不总是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见利忘义”,“以义为先”。孔子说“君子义,小人利”,并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君子讲义更好理解,因为君子以义为前提求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谈“利”。资料:在“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要“名正言顺”,即取之有道。

8.勤奋和正直

中华民族是1勤劳的人民(略)。传统美德“节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注重人格修养。诸葛亮《诫》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身。不留园,则志不清,无宁,则不远矣。”

所以,后人总结说,治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守1的“俭”字。1剪了就用,简单,简单,安静,快乐,怎么了?你要知道,世间的一切罪恶都来自欲望。不俭则奢。如果你很奢侈,你会想要更多。做官就贪。如果你住在你的家乡,你会偷。如果你不担心,你会失去你的生命!我铺张浪费惯了,在事情的压力下,就算想老实,也很难独立。所以古人说:“节俭是保持廉洁的法则。”

9.诚实大方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1农业经济的社会。诚实和慷慨是农民的本质。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是回归这个本质,因为它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性。

“诚”就是实事求是、讲真话、老老实实、老老实实学习、老老实实工作。崛起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你讲亡国,实干兴邦。

“诚”是对自己,“慷慨”是对人。古人将其概括为1“赦”。“恕”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子贡问:“谁有1个字可以用一辈子?”孔子回答说:“要原谅他,但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论语》)。也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现代人往往觉得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乏了解,所以才失去了这种原谅。(注:鲁迅《武侠》中“1不赦”的社会背景、伦理范畴、法律范畴。)

10.要勇敢,要坚持。子曰:“三军可夺帅位,匹夫不可夺志”。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在“仁”这个大问题上,却是“尽己之责”。把注重内在修养和敢爱敢恨,必要时有所行动结合起来,就是1种完美人格。

挑一个重点来写。岳飞、诸葛亮、文天祥都可以做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