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山石刻看泰山全真教的历史发展

从泰山石刻看泰山全真教的历史发展

泰山丰富的石刻蕴含着丰富的道教资源,可以勾勒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泰山全真教历史发展的轮廓。泰山全真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晋代和明清两个阶段。前者是从产生到鼎盛的时期,后者是从兴盛到衰落,最后衰落的时期。

[关键词]泰山;石雕;全真教

泰山有丰富的石雕,这是泰山历史的见证。泰山也是道教名山,泰山道教的历史也深深地印在了泰山石刻上。虽然由于石刻的缺失和损毁,以及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泰山道教的历史并不完整,但仍能为泰山全真教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其历史发展的轮廓。

全真教诞生于公元12世纪的晋代,正式创立于山东半岛。此后不久,全真教传到泰山地区,一直延续至今。泰山全真教的发展与整个全真教的发展是一致的,大致可以分为金元和明清两个阶段。前者是从产生到鼎盛的时期,后者是从兴盛到衰落,最后走向衰落的时期。

金代,全真教在泰山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元代,随着全真教整体的兴盛,泰山道教也成了全真教的天下。

有文献记载,全真七子中的丘处机(如戴氏)和孙不二(如《泰山道里传》)都在泰山修行,不可信。泰山金代全真教最著名的道教观,应该是西北五峰山智仙峰脚下山洞的道教观。元好问在《五峰山重建洞天的真实观》中描述了它的由来:?泰禾(1201?1208),全真邱实致远和樊志明在这里刷过地板,只剩下几根椽子。山、范并无,同辈、代建,初具道家之宗旨。大厅已完成,甄尤(1213?1217)初,苏仙宫人口为真观洞。?书中提到的邱、范、王、李等人,都是广川宗师崔道衍的弟子。

崔道衍应该是晋代泰山最著名的全真道士。路寂寥,口坐林中,世间无有。昆嵛的嘴巴亮着范里安的权限,每次看到都会留言。?范,本名范,是全真七子之一、东路道长的弟子。能得到范远西的认可,可见崔道衍不是一般道士可比的。杜为其撰写了先生崔传,并对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称:先生姓崔,名石,为人行事畏。他的词是傅玄,他是一个看着它的人。真的很安静。赋以雅而不俗之韵,回家当道士,师从东海刘长生,大受欢迎。假医术构筑所谓积善的基础。富有的人没有什么可以索取的,而贫穷的人有更多可以给予的。所以远者未死,咸者贤。?在传记中,他还讲述了几件神奇的事情,以显示他的深刻之道。

崔道衍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医术高明,拥有无数活人,积累了无数功德。他的弟子们显然继承了这种作风。重建五峰山洞穴的真实视图描述了王志深对世界的各种贡献。深志在外而敏感在内,苦对己有利。以前农村的人被兵打,被山打,农村的人被路打。我深深致力于救死扶脏室,喂粥喂药,悲痛中有骨肉之情,靠着100多人活着。自从献了酒,连嘴都被铐上了,谁家有个老人,有个老公不告白,谁家就有个厚嘴给他喂奶。?崔导内外兼师徒的做法,实际上是功过结合,这在全真道士中是普遍的,也是全真教所要求的。

晋代道教另一著名的泰山全真观是全真,是泰安巨阳子韩志居在泰山西南50里的张尚村创立的。宋子骢《全关震集》载:?金明昌(1190?1196),道教巨子洋子开始在上面建房,学问全是真的。找公司,你得到这个数额。活久了,会周游世界,命弟子张志更主观。郗超也是旷达能编之人,雅则信道,俗则信俗。然后州将助李后贵及其弟帅嫁,陇西郡之妻萧氏助营。?

因此,整个真理观由巨创立,并最终由他的弟子完成。全真观的创立早于东真观,但据我们所知,全真观远不如东真观有名。

元朝是全真教的鼎盛时期,泰山也是。这期间泰山全真教的宫殿里观众很多,大川与一人为伍。这就是元代泰山最著名的全真道士张志春。

张志春是泰安港上堡(今山东肥城)人,生卒年不详。据杜《泰安府张家笔记》记载,当时张家?李雄社会?其实只是?多少亩农田和牛角牛?只是,但是可以吗?周济急,官不问贵贱。博物馆也一样吗?,所以呢?那时候叫长辈?。张志春出生在这样一个富裕而仁慈的家庭,这可谓是一种缘分。

张志春从小就不喜欢呆在家里。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去山里学道。他以崔道衍为师,名曰志伟,后被元朝皇帝赏识,赐名志春。短短几年间,张志春已经在齐鲁大地声名鹊起。当时,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是军事指挥官,但他们见到张志春时都行屈膝礼。当时的东平台严格要求范元熙的方丈万寿做官,并多次邀请张志春做他的副手。张志春上任后不久,他观察到了一切吗?废者昌,缺者毕,懒者勤,慢者敬。。然后张志春拿走了?接君知道怎么做?被称为道林,朝廷赐给他崇祯宝德和紫衣大师的称号。但是张志春不为所动,但是?大方刷衣服,恢复布山的老隐蔽?。

张志春最为人称道的,也是他对泰山全真教的最大贡献。他主持了大量寺庙的建设。金元时期,战乱频繁,旷日持久,泰山庙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张志春毅然承担起重建的重任。《张太安年谱》详细记述了这一事件,称此后30余年间,他先后重修修建了玉女庙、南天门庙、宫、玉皇庙、圣贤庙、庙、好力山寺等。徐世龙的《岳阳复建东岳袁超庙和好里山庙记》具体描述了张志春复建袁超庙和好里山庙的过程。鉴于张志春对建造泰山宫殿的贡献,朝廷对他进行了厚待?特佳拜明道和声大师称号,提到一些在泰安教书的事情?;统一四年(1263),又来了?燕都大长春宫教程明真使者奉圣训,并委托老师推动东岳庙的装修?。把东岳庙这个专门祭祀帝王的地方让给张志春?装修?可见法院对其信任之深。

张志春在当时影响很大,深受教会内外各界人士的敬仰。在全真教内部,不仅老百姓,就连方丈齐志成也非常尊敬他。《重建东岳好里山神祠》说他与张志春意气相投,所以极力推动张志春的建设。《越阳重修图》中说,为了让张志春主持重建图,他连鞠躬都做不起。掌教尚且如此,何况普罗大众。在教会之外,朝廷封他为大师,地方官员视他为上宾。文人墨客也很崇拜他,如大文学家元好问、翰林学士徐世龙、著名隐士杜等。至于普通人,就更崇拜他了。据《张首访太安府记》所载,该寺始建于何时?人忘死而为人师?以至于让人感叹:?虽然国家做到了,但是不可能一样。?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张志春的人格魅力。

泰山除了张志春的修建,元代还修建了其他一些全真导师观,如长春观、会仙观、洞空观等,都很有名,这里就不赘述了。

全真教经过元朝的鼎盛时期,到了明朝开始衰落。当然这也有自己的原因,比如元代全真教出现的末流贵,上层腐败的现象,对后来全真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统治者虽然也推崇道教,但推崇的是正一派,而全真教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山全真教也开始衰落。

明朝大部分时间,泰山全真教处于低潮。明代中前期,不仅史书中关于泰山全真教的记载很少,石刻中也鲜有全真教的踪迹。但到了明朝后期,情况就不一样了,泰山全真教有过短暂的兴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阳观念的兴起;第二是真理概念的复兴。

不管明政府对全真教的态度如何,鉴于泰山的特殊地位,还是非常重视泰山道教的。两级道教管理机构太安府道济司和太安县道会司分别设在岱庙和毕夏寺,岱庙方丈由朝廷任免,使岱庙和毕夏寺成为当时泰山道教活动的中心。但明代泰山最有影响力的道士,并不是来自这两座道观,而是来自三阳寺的复兴。

咎由自取,号云山,陕西渭南人。他的师傅是王阳辉,名三阳,祖籍沈阳,后迁居山东东平。根据于在《三阳观》中所写的《重建三阳观》,王阳辉有没有?漫游四域,穿越名山?后来他带着并发症回到了泰山。嘉靖三十年(1551),王阳辉和昝福明在泰山之孙凌寒峰脚下?砍树割草,凿石头做窑洞住?。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庙,取名?三阳寺?。王阳辉去世后,昝福明继承了教师事业。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三阳寺焕然一新,成为一座宏伟庄严的道观,于是改名?三阳观?。从此,?四道风俗,香与愿,岁月不空?几乎可以与泰山最著名的东岳庙相媲美,可见此时的三阳观道场是何等的兴盛。

三阳在赞复明时达到顶峰,有近百名弟子和孙辈。不仅平民百姓和达官贵人前来烧香朝拜,就连皇室亲属前来朝拜岱顶的毕夏君主也想来这里朝拜。观中有三通“故宫碑”和一处悬崖上的故宫碑文,记载了明神宗宠信的郑贵妃在万历年间四次派人到泰山祭拜泰山娘娘,并在三阳任职的史实。虽然四地石刻的雕刻时间不同:第一次是万历十七年(1589)十月,第二次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一月,第三次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第四次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中前三次是昝福明立的,最后一次是郭立的,因为前一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齐福明已经去世。

三阳关南有道士墓。根据现存的墓碑,三阳关全真信徒的族谱是:?崇静真阳,执玄学。智、礼、天真、信、义,历久弥新。道诚而理,德广而和。谋士干坤机,改运造化。?查《朱桢门派通志》可知,它属于全真教老郭派创始人云阳派,其弟子有明确的传承。到民国时,住持满桂香已在泰山传了19代。目前,三阳山景前有一座纪念碑。碑文是冯玉祥写于1934的《三阳山景赞道士满桂香》。可惜已经损坏,无法完整读取。

晚明真理观的复兴也与明神宗密切相关。万历年间,明神宗为了祭拜其母李太后,命全真道士周云卿将洞观重新修缮扩建,营造了一座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横殿官邸,并修建了九莲殿,将李太后命名为九莲菩萨。据《关羽藏经铭》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神宗向岱庙赠送了一本道藏,向董贞观赠送了一本道藏。明神宗也改变了“孔真理”的概念?国保龙寿宫?并修建龙首宫石广场。可见,董与晚明皇室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于是,一时间,道观香火鼎盛,达到鼎盛时期。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清朝,洞真的观念也逐渐衰落,到了清朝末期,大部分已经崩塌。

满清时期,统治者从不信仰道教,虽然清初为了拉拢汉人,重视道教,导致全真龙派复兴,甚至出现?林佶龙门半天?说道。然而从此以后,清朝的皇帝们对道教毫无兴趣,道教也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更加无力振作。到了清末民初,全真教以整个道教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最终走向衰落。

总的来说,清代泰山的全真教并不好,石刻也没什么可夸的。除了统治者的忽视之外,其最终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以毕夏·袁俊为代表的民间神灵信仰的空前发展。毕夏袁俊,也被称为泰山奶奶和泰山皇后,自宋代以来发展迅速。到了明朝,毕夏袁俊不仅像东岳泰山神一样走出了泰山,而且成为了一种民族信仰,并最终超越了东岳大帝,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崇高的地位。

毕夏袁俊和东岳大帝都是道教神仙。道教把他们纳入其神的行列,当然也是以其在民间的影响力来吸引大众的意思。但结果是,在毕夏袁俊信仰空前发展的同时,泰山全真教却在进一步衰落。来泰山烧香磕头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全真教,但他们永远不会忘记去毕夏寺求泰山娘娘。以至于最后泰山全真教真的要靠泰山娘娘来维持,所以有人说泰山全真教?吃泰山娘娘?,是吗?娘娘派道教?。由此可见当时泰山的全真教是多么的萧条。

可见,在数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泰山全真教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明清以来,越来越世俗化、世俗化。道士不再专注于神仙信仰和道术修炼,而是努力深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或为民消灾,或犒赏皇族,通过满足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需求来获取实际利益。明末三阳观的昝福明、东镇观的周云卿就是如此,其他泰山全真道教徒也是如此。然而,在这个过程根深蒂固的同时,台山的全真教也在衰落。当然,不仅泰山的全真教如此,整个全真教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