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运城、临汾原名太原。
理论上中国应该有很多“太原(大元)”,而且不是指城市,而是指广阔的平地。但在古籍中,由于这个名字的重要性,并没有被滥用。
《诗经·潇雅·六月》描述了周朝与犰狳的斗争,有两个小节描述了双方的侵略与反侵略:
仙云不弱,可乐准备准备准备。目标鹤嘴锄落地,很快就到了泾阳。我们军旗上的飞鸟,白丝带鲜艳夺目。我们运兵船有十倍,冲锋很难跟上。
我们的运兵车无论高低都很安全。这四匹马迈着大步,非常温顺。猛袭仙云,长驱直入太原敌胆。所有的文武官员都是尹吉甫,各国都以此为榜样。
下面是周朝的一系列地名:焦火,焦火泽,古代著名的沼泽,主要是水镜聚集的地方;鹤嘴锄,周朝皇帝的都城;方,应该是周边的护国使者。当时濠江附近有几十个姓姬的国家(城)。泾阳,水镜北部。
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元,就是太原。在古代,泰和达在一些宏大的表达中总是可以互换的。“疏犰狳,至于大元”的意思是追击犰狳,到达太原。犰狳(xiǎn yǔn y ǔ n),又称“?“冼”、“冼”、“浑”、“浑州”、“项”、“于迅”、“燕云”都是当时一个游牧部落的音译名称。
那么周朝的军队是从哪里追犰狳的呢?我们先来看《春秋》记载的另一场更早的战争。
《春秋·赵公年》一书记载:“晋荀师败德于大路。”分别解读了这段经文和三本春秋列传。
《春秋左传》曰:“晋中败无止境,群在大元。”
《春秋谷亮传》说:“中国叫大元,义帝叫大路。不是。来自中国,以主人的名字命名。”
《春秋公羊传》说:“都督金逊、败德于大宛。这种大盐卤也叫大元?特征来自中国,城市里的人以主人的名字命名。什么是‘原创’?上一级叫原,下一级叫纪。”
在三种解释中,明确指出“大路”是“大元”,大路是义帝的名字,大元(太原)是我们自己的名字。那么为什么游牧部落称之为“大路”呢?因为有一样东西是他们真正想要的:盐。《广韵》:“卤,盐也。”我们知道,从炎黄时期到唐代,运城盐湖是中国主要的产盐基地。对于中原人来说,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仍然是继关中盆地之后最重要的农业用地。
但这只是运城盆地,不是临汾盆地。《尚书·龚宇》:“自建太原,至于岳阳。”这里记录的是大禹治水后土地的情况:太原修到了岳阳。古书中的岳是山西中部的太岳山,又名火台山、霍山。岳阳在太岳山的南面。实际上,当时大禹人的主要居住地是在运城、临汾的“大元”。
“太原”一词还与井田制向人头税过渡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国语·周瑜》说:“王玄失其师于南,而望民居太原。”这就意味着,周宣王进攻江汉地区时,几乎全军覆没,所以他“料人在太原”。这里的“预期人”和“太原”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解释。比如有人说这个太原是老百姓扎堆选兵的大平地。这显然是对这两个词的完全误解。这里的预期人口应该向包括奴隶在内的人口征税。太原是指周宣王势力范围内的郓城和临汾地区。
本文开篇《诗经·潇雅·六月》中“薄斩犰狳,至于大元”的天子,就是要“寄人篱下”的周宣王本人。同一个皇帝两次访问太原应该没有什么不同。
那后来为什么叫太原太原?原因是古人搬家时喜欢带地名。无论是太原,还是唐朝,还是晋朝,都是从运城、临汾来的,被晋人带到了今天的太原。
参考《金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