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有多长?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古文明。铜器文化,因在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发现该遗址位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平遥三镇,以磨角山遗址为核心的良渚文化遗址有50余处,包括村落、墓地、祭坛等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泛,遗址密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诸如矾山、尧山和关晖山等高台土墩已与祭坛遗址结合在一起。
陶器的特点是黑陶,制作精美,有的甚至彩绘。玉器非常发达,有珠、管、璧、黄、琮、蝉等。其中玉琮较大,达到18-23cm,上面雕刻有圆形的兽面图案,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誉为“玉琮王”。形状为内圆外圆,符合古代天地相通的思想。玉雕上刻有神兽形象和神、人、兽合一的形象,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对象。
良渚文化前山阳出土过绢片、丝带、丝线,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家用丝织品。此外,还发现了许多祭坛遗址,如余杭尧山遗址发现的祭坛,平面上呈方形,从里到外有红土台、灰土沟、砾石台,外围边长约20米。一般祭坛上有一个大墓,可能是人们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