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始于二战后。由于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不满,他们以令人震惊的生活方式和文学实验来反对资产阶级道德规范和资产阶级文化,追求极端的个人自由,在文学上抛弃生活,蔑视传统。20世纪60年代,它在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金斯堡、布伦斯和克鲁贾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嚎叫》、《运动午餐》和《在路上》都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他们吸毒、酗酒、同性恋、远离城市生活,以及不同的违法记录,他们赤身裸体地聚集在一起朗诵诗歌,在酒吧里痛哭流涕,在反战游行中声嘶力竭地尖叫,这使他们的名声最难确定,但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动摇,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嬉皮士运动的鼻祖。
“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一个带有鲜明嘘声目的和色彩的西方文学流派,应该看作是西方文化的一次温和的嘘声运动,是对资产阶级传统文化流氓本质的一次嘘声。
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文学诘问在西方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普遍现象。类似的文学文化诘问还有很多,但各有各的诘问方式,这是一种不同于东方的特殊而鲜明的诘问传统。当然,这种起哄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西方文化的流氓能够丰富它的原因。应该说西方文化的流氓和起哄目前处于良性状态,很多方面是东方无法比拟的。
有些人可能不认同这些理论或论点,因为连我都没有走出过国外一步,没去过西方或美国,缺乏必要的第一手资料,只引用了可怜的、有限的转述材料。但对于任何文化来说,追求一种流氓起哄的良性状态才是正确的方向。流氓和起哄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转化的。其实直到几年后我才明白,流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起哄,也就是说流氓就是起哄,一种起哄就是流氓。当时虽然对这个的认识还没有确定,有些地方还有些振荡,但是感觉已经在向核心认识靠近了。
因为流氓和诘问这两个概念有很强的文学隐喻倾向,是诗性的概念,所以往往很难分开,往往互相循环,这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概念的区别。但更多时候,流氓代表的是一种传统、保守、僵化、教条、不文明、不文明的倾向,而起哄代表的是一种新鲜、活泼甚至不成熟的倾向,所以要看本质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现象。
虽然历史和现实中问题的最终解决有时需要暴力或者有限的暴力,但流氓和起哄都是建立在避免暴力的基础上的。就像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实验者,他们的生活行为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暴力元素,但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病态的自虐,是一种有限暴力的极端体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和强度。虽然会对社会产生一些免疫作用,但这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悲剧和痛苦的过程。
他们最后的文学作品应该说是人文或社会科学的诗意实验报告,这的确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反战反暴力,另一方面又在诘问旧的文化和传统,因为他们也面对着一个有流氓倾向的旧生活。虽然流氓行为的历史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很短,但对于年轻人来说也是无法忍受的,可见流氓行为和嘘声的变化有多快。
其实任何昙花一现的流氓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污染,所以很容易弄脏,起哄就是一种擦洗。流氓和诘问是诗歌生活中相同或必然的分支。更何况西方的现代文化有着先天的不足或缺陷。它的机械和逻辑思维看起来是那么的精准,却是那么的容易被肮脏和污染,那么的脆弱。其文化的现代化相对较弱,有流氓多于流氓之嫌。这是西方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
当然西方的东西不一样,英美法德,大国小国,白皮肤有色皮肤,犹太人等民族。
宗教是西方传统文化流氓的载体,宗教对西方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如果要代表西方先嘘声的传统文化,恐怕就是宗教文化所代表的伦理道德了。
某种程度上,文艺一直在嘘宗教文化,现代科学也在嘘宗教文化。最后,如何让流氓起哄永远保持良性状态,也是西方文化的难题。
“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作为一场颇有成就的文化起哄运动,有朝一日可能会被视为某种新教的附加部分。为什么《圣经》的《旧约》和《新约》之后不能有“破约”?
金斯伯格的祈祷可以作为新教读物来读。本来,作为宗教神圣经典的《圣经》,并不是一个宗教一次的产物,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无赖和诘问的神圣化。我觉得宗教经典的编者有办法把“垮掉的一代”的文学代表作品收入他们的宗教经典,他们有办法把吸收了科技知识或者强烈卷入科技知识的文艺哲学代表作品补充到未来的宗教圣典读物中。这是一个真正的流氓和诘问宗教神圣的西方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