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山西晋中张壁城堡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市张壁堡作为一个千年古村,以传统理念建造,风格独特。整个村落按照传统的古代占星术和中国的风水观念建造,地面布局与天上的28颗星相对应。因此,张壁城堡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占星村”。多数专家假设张壁堡建于十六国时期,是赵末权贵张平修建的坞墙之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山西介休张壁城堡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入选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系列节目“中国十大魅力乡镇”,也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上城带城堡,地下“万米长城”天下第一。是一座集军事、生活、生产、宗教为一体的古老袖珍城堡。

俗话说:一人之力,万人之上。这座千年古堡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代军事要塞。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遗址、隋唐古道、元代戏台、金代墓葬、明清民居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精华,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旅游欣赏价值。张壁村现存的明宝隧道建于617,是隋末丁洋可汗刘武周为抗击施立村民而修建的。隧道全长10000米,纵横交错,立体交叉,具有监控、指挥、通信、通风设施、马厩、粮仓、驻军等功能。

随着它的名气越来越大。5438年6月+2005年10月,古老而神奇的张壁城堡,与全国两万多个知名小镇一决高下。在评委和专家的一致认可下,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入选年度十大魅力张壁城堡。面积虽只有1.2万平方米,但城市形态完备,军事防御功能齐全,小钟楼鼓楼,宗教活动场所众多,交通网络发达。城堡中的11水井构筑了城市供水系统,瓮中戏台是公共活动的场地,也是政治文化中心。这些特点使得张壁城堡不同于传统的村落城堡,而更像是一个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镇。

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张碧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座军民两用的古城堡。它具有历史、文化、宗教、军事、建筑、民居等多重内涵。填补了我国小城镇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规划体系空白,是我国古代军事工程研究中的稀缺资料。

墙者,军垒也。顾名思义,张壁一开始可能是单一功能的军事要塞。事实也是如此。张壁是中国唯一军民两用的城堡遗址。

张壁城堡沿着塬面而建,南高北低。北面有三条向下延伸的深沟;南面有三个向外的通道;西边的窑湾沟,悬崖陡峭,深达数十尺;东面有沟壑屏障,可谓“易守难攻,有进有退。”城堡有南北两个大门,北门是砖砌的,南门是石头的。中间是一条300米长的街道,街道两旁是雅致的商店和古朴的房屋,几座玻璃覆盖、金碧辉煌的寺庙点缀其中。古塔上的柳树和罕见的玻璃片也为古老的垦荒增添了不少色彩。

这座城堡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是T型的,没有十字。它的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干道长度约300米。它是用石头和长条铺成的,它被称为龙街。形成东三车道西四车道的D型结构。东三巷的房子大多是小农家乐,西四巷的楼房错落有致,井然有序。以前多为富户居住,门楣典雅,砖、木、石雕精美。

张壁堡保存完好的民居主要集中在胡家园和贾加向家堂。这些富豪家族的后代大多已经搬出城堡,祖屋也已经关闭。此外,张壁城堡还保留着隋唐时期留下的“李芳”,这里是中国大部分古城已经消失的地方。在龙街和几条小巷的丁字巷,游人仍能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门,它们是每一条“李芳”的唯一出口。巷门关闭后,每条巷都变成了城堡中相对封闭的城堡。车道可以独立作战,相互呼应,是一个完整的内部防御体系。

张壁城堡的南门是从空心出来的“龙头”,门口有一个龙头的石雕。大门下向南铺设九条垂直的红石板路象征龙须,向北的主路是“龙身”:为了使“龙”的造型更加逼真,清代特意将水平铺设的青石板抬出来,改成三条垂直的红石板路象征龙的脊背。主干道两侧有城北的池塘(原)、怀刘宝、象征“龙”的两个肾和陈抟太极图中的阴阳鱼。

张壁有个小“瓮城”用来击退敌人。还有一对小钟楼和鼓楼,有完整的城市形态,这是区别于山西省其他地方常见的保存完好的“村堡”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城堡”,而是“城市”。

穿过黄土地,在张壁城堡的地下是另一座令人惊叹的城市。从西昌巷一栋普通居民楼的隧道口进入,是一个神秘的地下世界,里面藏着张碧的地下防御体系和未解之谜。

古堡隧道是立体的,顶层离地面只有1米左右,中层离地面8-10米,底层离地面17~20米。坑道弯弯曲曲,模糊不清,坑道里有气孔,通向沟壑外面,从井里往下有三层楼。隧道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小坑,距离不一,是放油灯的地方。顶部有喂牲畜的吐槽;中层洞壁下方间隔有一个可容纳两三人的土洞,是地道的岗哨;底层有一个深2~3米宽、4~5米长的洞穴,是存放粮食的洞穴。如此庞大复杂的地下工程,其军事需求和对外保密的战略目的可想而知。

张壁城堡的地下有古人建造的错综复杂的巨大隧道系统,总长近10公里。有些部分有两层甚至三层。隧道里,宽的部分可以两个人并行通过,窄的部分只能一个人通过。大部分路段高度小于1.8m..洞壁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坑,可能是用来放置油灯的。

张壁城堡有10多口井,已发现至少8口井与隧道相连。井的内侧壁有洞,有些井壁的左右两边有两个相对的洞,放一块木板就可以通过,如果把木板挪开就断了后路。由于多次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坍塌,隧道全貌不明,又由于村民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自行挖掘清理,原有的隧道壁被破坏。

如今,已经不可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个隧道是什么时候挖的,为什么挖。有学者认为张壁村的建造者是刘武周,而这一结论最直接的证据是城堡内的可汗庙和唐初李世民与刘武周在介休交战的史实。张壁密集的宗教寺庙是张壁城堡的显著特色。一个200多户人家的小村子,全盛时期居然有20多座寺庙。至今仍有多达16座寺庙。这样的密度在国内也是罕见的。张壁的宗教寺庙主要有真武庙、孔王庙、三大师郎庙、吕祖亭、西方圣地庙、藏王菩萨庙、可汗庙关帝庙等。它们集中在北门和南门内外的两组寺庙里,而且大多建在堡垒墙上,一方面增加了宗教建筑的气势,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军事防御的考虑。

天上的魁星,地上的城墙。张壁城堡的轮廓与天空中的魁星相似,暗示着城堡曾是军事防御的重要场所。城堡的建筑遵循了中国古代占星术和风水的基本原则。在地面建筑和坑道中,有水井、戏台、七星槐花、眼之眼、将军窑等30余处与28星相对应的地标,堡内还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习俗。地上阴阳五行,地下六贵怪门。

张壁城堡坐北朝南,南高北低,违背了古城选址北高南低的原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张壁村的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对北宝门及周边寺庙进行了多次改造。他们在鲍贝城墙上修建了二郎庙和真武庙,殿顶高度高于南堡门,以符合北高南低的原则。由于绵山地势险峻,关帝庙建在南堡门外,以阻挡绵山的“煞气”。事实上,如果我们稍微关注一下古堡的建筑,就会明白古堡中的建筑规划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南北门互不可见,不在一条直线上,因为连接两个门的主街故意两端弯曲,略呈“S”形,这是在“风水不外流”的考虑。

小小的张壁城堡里竟然有这么多寺庙和宫殿,真是令人惊叹。它的辉煌灿烂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人民的精神寄托,是当时人民对和平幸福的期盼,是他们永恒的希望。张碧所在的黄土高原丘陵区,常年干旱少雨,历史上一直有祈雨的习俗。“空王佛祖,大雨,大雨救百姓……”,祈雨歌流传至今,雕梁画栋的祈雨楼无数次见证了那些悲伤虔诚的场景。

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干调秧歌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相传古代介休地区是一个大湖。“开了灵石口,出了晋阳湖”后,人们开始在空地上移植秧苗,但移植的秧苗不晒太阳就会枯死,于是大家就在地里等太阳,唱歌,久而久之就成了干秧歌。

据说这是两棵长在一起的老树,是宋代的“淮”树。槐树是千年槐树,柳树是百年柳树。于是,根脉交织,枝干相交。这是不是"我们希望两只鸟合而为一,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同生共长,一树两枝"的真实写照呢?在《长恨歌》中,还是物化还原?人们不禁感叹怀意为“乡愁”,刘有“留守”之心。“怀拥刘”是与故土的约定吗?毕竟他们已经比肩几百年了,而且现在是初冬。骑龙盘曲的树枝上覆盖着五颜六色的布,而不是绿色的渲染,这显然被当地人视为保护其族人的圣树。

六七个老艺术家在村里柳树成荫的古塔下干巴巴地唱着秧歌,无论是村民还是外地游客都迅速围了过来。干调秧歌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戏剧,风格奔放高昂,类似草原风格,又叫马背上唱。

除了旱秧歌,七夕节也是张壁城堡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是给城堡祭祀星星的日子,城堡里的人们称之为小年。这一天,村民们会聚在一起祭拜南斗六星王、瑶九星王、二十八神、四方神,并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看秧歌,看大街小巷的繁华表演。

“五百年风光看北京,五千年风光看山西”。山西的古老,山西的淳朴,山西的笨拙,山西的纯净,凝聚成了中华文明的灵魂。张壁城堡是一个袖珍小镇,面积只有0.12平方公里,却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迹。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城堡大致经历了坞墙、军事重镇、设防村落等几个阶段。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上开堡,地下地道”的军事防御体系,儒释道相得益彰的宗教文化,神奇的占星文化,灿烂的农耕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