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第二册历史教科书中的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明陵。他死后,把王位传给了皇帝的曾孙朱允炆,这使当时被封为燕王的朱迪非常不满。为什么?因为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当时他的三个兄弟都死了,按辈分他是皇位继承人。于是为了争夺皇位,一个叔叔和儿子打了起来。这就是历史上长达四年的“靖南之战”。最终,朱迪继承了王位,但他的侄子朱允炆不知道他将何去何从。当然他不可能建陵墓,所以明朝前两个皇帝的陵墓,一个在南京,一个没有建。
朱迪称帝后,改国号永乐,希望天下永远太平幸福,可是人怎么能不死呢?所以他继位后不久,就一直在策划两件大事:一是迁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边地区为自己和后代找一个长寿域。经过多次筛选,我最终选择了昌平北部的黄图山,后来又将其改为天寿山。永乐皇帝死后,他和他的皇后许被安葬在明长陵,这是明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皇陵。到了六帝正统,七帝景泰明朝,就出事了。因为正统皇帝被俘,他的弟弟被推上台,成为新皇帝。并把年号改成了景泰。新皇帝将年号改为景泰,希望好日子一直在,国泰民安。然而这个标题没能实现,好景不长。正统皇帝被放回去后,两兄弟反目成仇。后来正统皇帝成功复辟,再次登上宝藏。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想而知,景泰帝末年先降为王,甚至死后也没有葬在十三陵,而是葬在颐和园西侧的金山口。重新登基的正统皇帝改国号天顺,当了22年皇帝。他死后葬于十三陵的裕陵。此后一直葬在十三陵,直到崇祯皇帝去世。朱祁钰,因为他的弟弟英宗皇帝被瓦拉抓获,在王太后和大臣们的要求下被授予皇位。后来英宗被放了回去,在亲信的策划下,进行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再次称帝。朱祁钰被杀后,英宗拒不承认他是皇帝,并毁坏了建在天寿山区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有两个葬在别处,一个失踪,其余十三个葬在天寿山,所以被称为“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