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好兵》的历史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一场轰轰烈烈的争当“五好士兵”的运动。这一活动历时12年,在军队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好士兵”运动的历史背景

1958年4月,第三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参加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的解放军代表聚集在一起,决定向全军青年发出《发展五好评比建议书》。

随后,解放军报以《开展五好评比》为题,刊发了这份建议书。建议在全军引起巨大反响,各单位纷纷响应。为使士兵学有榜样、学有目标,不少部队还评选出了第一批“五好”个人和“五好”班、排、连,树立了一批“五好”标兵。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连队,挑战书、挑战书、决心书贴满了墙壁,很快掀起了更有干劲、更先进、创“五好”的热潮,激发了全军指战员开展革命竞赛的热情。

为了深入持久地开展这项群众性活动,当年5月12日,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了《连队开展五好运动指示》。要求以出席第三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的军代表提出的“五德”为目标,在士兵中开展持久的群众运动。在各级党委和政治机关的领导下,全军迅速开展了“五好”运动。1960年9月至10年10月20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在全军开展的“五好”运动。决定在全军青年中继续开展这项运动,并吸收了林彪的主张,把原来的“五德”改为:政治思想好、军事技术好、三八作风好、任务完成好、身体锻炼好。从此,这五项内容成为全军评价五好士兵的标准。

1971年,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被彻底粉碎。军队批判了林彪在军队中的极左路线。“五好兵”运动在文革中被林彪利用,塞进了很多“左”的东西,导致这场运动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于是,持续了12年的“五好兵”运动结束了。

“五好士兵”徽章制作的历史沿革

以“五好士兵”为主题、为创意而制作的徽章和毛泽东徽章(以下简称徽章)是部队的“专利”。这些徽章和肩章虽然数量不多,但涉及陆海空三大军种的各个部队。“五好”证章、证章作为特殊藏品,见证了当年的历史。

“五好士兵”的徽章、徽章出现前后有两个阶段。1961年1月至1966 65438+2月为第一阶段,即“五好士兵”徽章阶段;1967 1至1971 1为第二阶段,即“五好士兵”徽章阶段。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五好士兵”徽章

“五好”运动于1958年4月提出,5月在全军各单位推行。从1958到1960结束的三年间,一直没有找到“五好”徽章。在此期间,军队可能主要发放“五好消息”和报告表彰。全军正式开展争当“五好兵”的运动,应该是在1960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开始的。1962,第一批“五好士兵”官方徽章出现。

这一时期的“五好士兵”的徽章在设计和技术上都有所改进,大部分没有毛泽东的肖像。

军队“五好士兵”徽章由各大军区、军兵种、军级单位总部和政治部在各自系统内按照统一规格、统一制作、统一题写的方式颁发。军人佩戴它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五好”身份,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时期制作的“五好士兵”徽章小巧精致,简单大方,严谨规范。偷工减料的事情很少发生。大部分是五角星和国旗的形状,辅以少量的圆形和椭圆形,体现了军徽的特点。材料主要是铝,其次是铜和塑料。

作者有一枚“五好军人”的样章,背面题词:“北京徽章厂制样品”。由此可以推断,各大军区、各军兵种都经历了一套“样品试制、效果评估、报批、批量生产、统一发放”的程序。这一时期“五好兵”的徽章多为五星、旗形。这与我军的军徽是五星形状,使用“八一”军旗给人一种隆重、壮观、向上、大气的感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