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其实中国战败的因素非常复杂,远不止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简单。北洋水师绝非弱旅,战败涉及诸多因素。比如楼上有人说买不到现代化,但是这位兄弟可能不知道,晚清的中国已经不是民国的中国了,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重工业制造能力。这句话适合民国,不适合晚清。洋务运动并非毫无成就。当时中国在军事上确实是远东最强的国家。这是它能打败法国和俄罗斯的证据。武器是购买的还是生产的并不是失败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军购所导致的克制,在当时的中日之间是不会发生的。

粗略来说,中国首先败在了国家战略上。其实这是一个延续至今的问题。今天中国的国家战略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比如耐力和执行力,这些都是非常欠缺的。时至今日,在中日之间,中国在制定和执行国家战略的能力上仍然不如日本。

其次,在金融方面,中国和西方世界在金融运作上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涉及到银行业。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商业气息浓厚。银行业已经存在很久了。其实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和英国,战争期间英国是靠借钱打仗,中国是靠积累国库打仗。这就导致了当时中国政府比较富裕。没钱的英国政府并不缺乏支付战争费用的能力。因此,中国一直将战争视为财政的巨大负担。一般情况下,它根本不愿意打。慈禧只是特别消极的一个。清朝的财政是出了名的差,再加上腐败,整天没钱花。这种情况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大国政府不相信中国政府能够独自支付他们。因此,它通过不平等条约接管了中国政府的财政系统。老实说,中国的财政状况在列强手里比在清政府手里好得多,这也算是中国的悲哀...

当然,教科书中也有关于政治腐败的因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至少从历史上看,民国时期的中国号称进步,但实际上国家动乱比清末更严重。没有皇帝的中国,直到红色中国的建立,各种势力都打着民主的旗号。中国近代最惨烈的时候,是民国,但那时候慈禧显然是内斗专家。在这场战争中,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的她完全是在雪上加霜,让本来就不利的职业雪上加霜。更让人无语的是,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超当时的日本。经过一场中日海战,日本国力几乎耗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是有能力再战的,只是慈禧放弃了,反而日本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足够的财富,弥补了他们的透支。从此,与其说是体制问题,不如说是观念问题。晚清的中国还在用传统的方式思考,对国家关系和国家竞争的理解是今天无法想象的...

综上所述,所谓的教训,其实是很浅薄的东西。在当时,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和日本的胜利被认为是一个奇迹,其中涉及的原因有很多。不是所谓的教训就能说清楚的。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这场战争后一落千丈,而在此之前,中国至少还是一个地区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