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举个小例子。

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有哪些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举个小例子,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地球不是一个规则的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这种正确的认识是花了很长时间的。在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如盖,地方如棋”之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直观简单的概念来解释的。实践迫使人们修正了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有人提出了拱地说。这就产生了“浑天理论”。汉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在《浑天仪笔记》中写道:“浑天仪如鸡,天体圆如弹丸,地黄如鸡,内孤大小。天上有水,地上裹着天,壳里裹着黄。天地袖手旁观气而浮于水。”

公元前3世纪,球形地球的概念就已经出现,但毕竟没有直接的证据,所以人们并没有就此达成共识。直到1519 ~ 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进一步证实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从此,人们把我们居住的“地球”称为“地球”。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现,是人类最终证明地球是一个大球的里程碑。当时西班牙国王送给航海家们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地球仪,是人类共有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却没有真正被人们认可。上面刻着一句意味深长的题词——“是你先拥抱了我”。

地球是球形的,到了16世纪,没什么好争论的了。但是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并没有结束。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球体?是* * *体还是椭球体,扁球体还是长球体,规则还是不规则?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基于这一理论,他提出地球不可能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因为它绕着自己的轴旋转,而只能是一个两极压缩、赤道隆起、像橙子一样的扁平球体。也就是说,地球的半径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变短,赤道的半径最长,极点的半径最短。法国天文学家理查尔在南美洲进行天文观测时,发现摆钟只在地面重力作用下摆动,法国巴黎摆动的周期与南美洲不同。他认为这是地面重力不同造成的,然后解释了地面重力的变化。他的推测与牛顿的理论完全一致,Richir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结论。但当时的巴黎科学院权威无法接受地面重力会发生变化的客观事实。在《地球的形状》中,反对牛顿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卡西尼父子,他是当时巴黎科学院下属的巴黎天文台的首任台长。他们对巴黎和北方城市敦刻尔克之间的子午线做了非常不准确的弧线测量。他们的测量结果与Richir的结论完全相反。所以伏尔泰在他的文章中说:“关于地球的形状,在伦敦被认为是一个橘子,但在巴黎被想象成一个西瓜。”

65438+2008的30年代,关于平地和长地的争论愈演愈烈。巴黎的法国科学院分为两派,理论上支持牛顿扁球理论的人在院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了解决这一争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出两支探险队再次测量子午线的弧度。一队去了北纬66度的拉普兰,另一队漂洋过海去了南美的秘鲁(南纬2度)。这是18世纪科学史上的一大壮举。南美探险队在工作了10年后回到了巴黎。这一精密的子午线测量结果一公布,就在巴黎科学院和整个科学界引起了轰动,因为他们用事实证明了牛顿的扁球理论是完全正确的。正因如此,伏尔泰幽默地写道:两次探险用最雄辩的事实“最终将两极和卡西尼号一起压制”。

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地理学家厄拉多塞第一个计算出了地球的大小。他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出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之间的子午线长度,计算出地球的周长约为25万希腊英里(3.96万公里),与实际长度只差340公里,这在2000多年前确实是了不起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地测量学开辟了许多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卫星发射,加上计算机的应用和国际合作,使人们能够精确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实际测量和分析,最终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平均赤道半径为6738.14 km,极半径为6356.76 km,赤道周长和子午线周长分别为40075 km和39941 km。调查还发现,北极高约18.9米,南极低24 ~ 30米。似乎地球的形状像一个梨:它的赤道部分凸出,这是它的“梨体”;北极有点尖,像“梨蒂”;南极有点凹,像“梨肚脐”,整个地球像梨形旋转体,所以人们称之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一个三轴椭球体。

1.你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学到了什么?.....你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学到了什么?

答:我意识到,人类社会要想正常发展进步,就必须学习宽容精神和科学自由。地球是圆的这一论点在历史上遭到了很多歧视。

复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古代印第安人认为地球由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乌龟上。中国古代认为天像锅,是半圆形的。地面平坦得像一个方形棋盘。

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蛋,地球如蛋黄。天空表面有水,像一个黄色包裹的蛋壳。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月球被地球阴影覆盖的部分边缘是圆形的,因此地球是一个球体或近似球体。

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缓慢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假说?1.天空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天空是圆的)

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是怎样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古代,人们由于活动范围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区域的一小部分,于是凭直觉想出了各种“天圆地方圆”的说法。比如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天圆地方如棋(棋盘)”的说法。地球就像一个方盒子。俄罗斯人认为地球就像一面盾牌,由三条巨鲸驮着,在浩瀚的海洋中漂流。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但他们认为承载地球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当大象移动时,它们会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影响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在很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的,而应该是弧形弯曲的。因为你在海边看一艘近海的船,首先是船体消失,然后是桅杆扬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往北走,南方的地平线上会消失一些星星。其他的星星出现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如果你去南方,情况正好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在地球是弧形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解释。古希腊著名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论证了地球是球形的。他观察了天象,并从日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推断出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当时就有反对的人提出:如果地球真的是球形的,为什么要住在地球的另一边?地理大发现15和16世纪,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成功绕地球航行一次,为地球呈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使用,现在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地半径分别为6378 km和6356 km,相差21 km,赤道周长为40000km。如果我们把这个巨大的地球简化成一个直径为1 m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地半径长1 mm。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怎样的?中国古代有天圆如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也有天如帽,地如盖的说法。球体: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椭球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精确的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球体。它是一个两极略扁平、赤道略凸出的球体。不规则球体:经过进一步精确测量,发现地球不同地方的半径不等于赤道半径,是不规则球体。20世纪,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所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圆形的地方——一个球体——一个椭球体——一个不规则球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盖天说和日心说的地心说

地心说是盛行于古代欧洲很长一段时间的宇宙学理论。它最早是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索斯提出的,后经亚里斯多德和托勒密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确立和完善。

托勒密认为地球静止在宇宙的中心。从地球上看,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在各自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其中,行星的运动比太阳和月亮更复杂:行星在这一轮上运动,这一轮是沿着匀速轮执行的。在太阳和月亮之外,有一个镶嵌着所有星星的天球——星空。在外面,是原始地球驱动天体运动。下面是这个理论的示意图:

地心说是世界上第一个行星系统模型。虽然把地球当作宇宙的中心是错误的,但是它的历史功绩不应该被抹杀。地心说承认地球是“球形”的,并将行星与恒星区分开来,着眼于探索和揭示行星运动规律,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一大进步。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用数学计算行星的执行力。托勒密还首次提出了“执行轨道”的概念,并设计了电流轮平衡模型。根据这个模型,人们可以定量计算行星的运动,猜测行星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在一定时期内,根据该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正确预测天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毕竟,托勒密是根据有限的观测数据拼凑出了地心说中的现轮模型,他通过人为指定现轮和轮的大小以及行星的执行速度,使这个模型与实测结果一致。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随着观测仪器的不断改进,对行星位置和运动的测量越来越精确,观测到的行星实际位置与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之间的偏差逐渐显现出来。

而相信地心说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地心说本身的错误造成的,而是用增加这一轮的方法来补救地心说。刚开始这种方法还能勉强应付,后来小轮数增加到80多轮,但行星的确切位置还是无法算出满意的结果。这不能不让人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16世纪,哥白尼在古希腊祖先和当代学者对太阳充满热情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日心说”。此后,地心说逐渐被淘汰。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旋转。日心说也叫“日心说”或“日心说体系”。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近40年的艰苦研究,在分析大量以往资料和他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在他发表于1543的《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中,每一次行星运动都包含一年周期的成分,但托勒密对此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哥白尼认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行星运动的一年周期是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的反映。哥白尼体系的其他内容有:

(1)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地球一样,都以匀速圆周轨道绕太阳旋转。

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形轨道每月绕地球一周,同时与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

(3)地球一天自转一周,天空实际上并不自转。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在西方升起和落下。

(4)恒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很远,比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大得多。哥白尼列举了许多古代学者的名字,他们主张地球自转和行星绕太阳公转。他发扬了这些学者的思想,一生不遗余力,经过艰苦的观察和数学计算,建立了具有严格科学论证的日心说体系。后来的观察事实不断证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哥白尼的日心说也有缺点和错误,那就是:

(1)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实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一个中心天体,不是宇宙的中心;

(2)沿用了行星匀速圆周运动的旧观点。其实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运动速度不是恒定的。

日心说的故事。

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站在蛮荒的沙漠中,仰望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产生无尽的遐想。

有人说,天空是由站在地上的巨神承载的。“遮天”理论就这样形成了:地面是平的,天空是圆的,中间隆起,两边下垂,就像一个半球形的大帐篷盖在地上。

后来人们在观察中发现,《盖天说》不能解释日月星辰的升降,《盖天说》下面只加了半个球壳。于是,“亨廷顿理论”应运而生。

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地心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和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所以太阳和月亮绕着地球转,物体总是落到地上。地球外面有九个等距的天球层,每个天球层都不会自己移动。是上帝驱动恒星天球层驱动所有天球层。人类居住的地球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作为古希腊最后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完全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将亚里士多德的九级天拓展为11。

托勒密设想所有的行星都围绕一个小圆运动,每个圆的圆心在以地球为圆心的圆上运动。他把环绕地球的圆圈称为“偶数轮”,每个小圆圈称为“当前轮”。同时,他假设地球并不完全在偶数轮的中心,而是在一定距离之外,偶数轮是偏心圆。除上述轨道外,太阳、月亮和行星还与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运行一周,使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一致,在航海中取得了实用价值。

托勒密的“地心说”正好迎合了基督教,被基督教用来维护圣经理论。《圣经》宣扬宇宙和地球是上帝和主创造的,地球静止在宇宙的中心,圣地耶路撒冷在地球的中心,人类是上帝偏爱的孩子,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上帝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创造的...

于是,托勒密的“地心说”成了圣经,天文学成了宗教的奴婢,一直延续到哥白尼时代。

哥白尼于1473年出生在波兰托伦的一个商人家庭。在他10岁的时候,瘟疫带走了他的父亲。从此,哥白尼开始和他的叔叔伍卡什生活在一起。18岁时,他的叔叔把他送到克拉科夫大学,在那里,头脑敏锐的哥白尼对天文学和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钻研数学,广泛涉猎古代天文书籍,潜心研究“地心说”,做了许多笔记和计算,开始用仪器观察天象,开始在头脑中构思新的天文体系。

后来哥白尼来到意大利留学,在帕多瓦大学学习,那里的学术氛围非常活跃。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诺法拉对“地心说”表示怀疑,认为宇宙的结构可以用更简单的图式来表达。在他的思想影响下,哥白尼萌发了关于地球自转以及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观点。

哥白尼回到波兰后,继续他长期的天文观测和研究,进一步确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因为行星的前后运动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不同造成的错觉。从表面上看,似乎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和其他行星一起绕着太阳转的。这就像坐在船上,明明船在动,我们却觉得岸在后退。

哥白尼日夜观察计算,终于突破重重障碍,创立了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

哥白尼曾经把他的“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写成了一篇简短的谈话,并抄送给了一些朋友。他的观点立刻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关注,但他不敢全部写出来,怕被教会迫害。

但是,哥白尼曾经说过:“人类的天职是探索真理。”在探索真理的强烈冲动下,他带着犹豫开始写《天演论》这本书。

几经周折,这部六卷本的科学巨著《天演论》终于艰难问世。这时,哥白尼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去世前一个小时,他看到了这本书,至今还散发着墨香。他颤抖的手擦着书页,突然死去。

天体运行论明确指出,所有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绕着太阳转圈。书上说:

“地球在动。”

“地球除了自转,还有一些运动,还在徘徊。它实际上是一颗行星。”

“在所有这些行星中,太阳骄傲地坐落在城镇里...太阳在宝座上那么高,统治着膝下儿女周围的行星。”

天演论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描绘了太阳系结构的真实图景,揭示了地球绕太阳旋转的本质,扭转了1000多年来颠倒的日地关系,引起了中世纪世界观的彻底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教会的神权统治。

地心说

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行星和其他卫星都围绕地球旋转。

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公元140年左右,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建立了宇宙地心说。托勒密地心说的要点是:第一,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第二,每一颗行星都在一个叫做“电流轮”的圆形小轨道上匀速旋转。然而,这个圆的中心在被称为“偶数轮”的巨大圆形轨道上以匀速绕地球旋转,但地球并不在偶数轮的中心,它与中心有一定的距离。第三,水星和金星的中心位于地球和太阳的连线上。水星和金星的中心在偶数轮上一年转一圈,火星、木星和土星到各自中心的直线绝对是一周。第四,所有的恒星都位于被称为“恒星天空”的固体壳层上。除了上述运动,太阳、月亮和行星,连同“星空”,每天绕地球一周。

在日心说成立前的1000年16世纪,“地心说”一直占主导地位。

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说你问了个专业问题!建议你去图书馆找地理发展史的书!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第一,人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要一直学习进步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第二,要有大局观,不能顾此失彼。

第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曲折的,真理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漫长历程,记载在中国古代盘古开天辟地,一只母蜗牛布满天空的故事中。古希腊神话在谈到世界的创造时,也是指宇宙从混沌中诞生,第一个出现的神是大地之神盖亚。天空、陆地和海洋都因她而生。她是最有资格、最强大的神之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大地母亲”。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一直在探索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本质是什么。

早在公元前5、6世纪,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而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表面的圆形阴影推断出地球是圆的。这是人类第一次从科学角度探索地球的形状。16世纪荷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计算,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为人类认识地球铺平了道路。后来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科学家不断探索,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造卫星的发射,为大地测量找到了新的手段。人们已经知道地球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极其普通的恒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