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氏,晁氏族谱,晁氏源流,晁氏源流,晁氏简介

晁[晁,读作]

一.姓氏的来源:

单一起源:起源于友超家族,来自尧帝时期的巢父。属于以祖宗为名投靠,改姓为姓。

晁氏原属北方晁氏,南宋初和南渡,定居江南。目前安庆的晁氏家族,多为同宗。他们的祖先生活在江西洪都(今江西南昌),原为晁氏。

相传晁氏始祖,是尧帝时期的一位隐士,久居深山,极有智慧。他靠在一棵树上筑巢睡觉。后来,他因拒绝给帝尧让路而出名,被称为巢父。他们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为姓氏,被称为优超氏。后来简化为单姓,晁氏。

南宋时,江西洪都巢氏宗族成员为避战乱,避难于长江岸边,分别改姓晁、晁。其最初向安徽安庆的迁徙,大约是在明朝洪武初年,迁徙的起点和其他安庆移民一样,从江西瓦屑坝水路离开家乡。

安庆晁氏始祖,好弄潮儿。他和家人渡过鄱阳湖,直下长江。过了焉耆镇,河道突然开阔了。伴随着四月的和风,木桅帆船渐渐驶近安庆西城外白云环绕的万松山。天气晴朗,春光明媚,潮汐不错。远远看到雄伟的老城门,当时就心动了。此举为安庆晁氏家族700多年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安徽怀朝家族族谱记载:“明初好人迁安徽,见龙山、长江浩之、南陵之阳,气盛而俗土,舍此,引子为孙,有家。”

晁东移的真相远没有那么诗意。元末安庆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浴血奋战十九年。元朝二十四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这一带频繁与陈友谅两军血战,这边良田早已荒芜,杂草丛生。在此背景下,十余万江西移民以瓦歇坝为迁徙口岸,背井离乡,在安庆寻求出路。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史料对江西移民的描述大致相同:一是移民多为单身未婚青年,偶尔有兄弟结伴而行;第二,定居安庆之前,移民史完全空白。据安徽晁氏族谱记载,潮汕昌在移居国外时有一本族谱,但后来被士兵毁坏。有了这两点,就足以说明移民的强制性了。安庆晁氏始祖也不例外。一个人挤在饥寒交迫的移民队伍里,能尽快从浩瀚的长江面上找到立足之地,还是挺好的。休闲中如何选择未来的家?

带着绝望和希望的心情,潮汕昌一步步踏上了安庆八卦门外的陌生土地。

潮汕长的勤奋和智慧是不一样的。他来自洪都府,是洪都府优秀的玉器工匠,使得潮汕昌不仅很快在万松山下站稳了脚跟,还发了一笔小财,并且娶妻生子,建立了家庭。由于历史久远,潮汕长工“玉匠”的身份只是猜测,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分别是卓琼和功卓。不是玉器工匠怎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

晁氏二祖琼和龚也不错。长辈“隐居为乡进士”,潜心经商;年轻人在川西读书做官,从此天各一方。而琼的后代,即晁氏三祖四祖,更是“忠厚老实,事业贾晓阳”从此,潮州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到了明朝中期,越来越多的潮州宗族住宅建在二祖老宅周围,逐渐形成了一条窄巷。周围的居民习惯上称它为“贾超巷”。这一时期,安庆八卦门外的商业区,由于安徽入海口码头的繁华,一直向西延伸到大王庙,扩展成一条繁华的西门外大街。

晁家巷作为一个地名,延续了200年左右。到了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赵氏第九祖赵康舒已经开始编修安徽赵氏族谱,序中已经写着“山长工自瓦坝迁居安徽,居白云山(万松山)脚下,即今太平,旧名贾超巷。”

为什么《太平经》取代了《朝家巷》?太平兴国寺,简称太平寺,原位于城西正官门外的宋万山脚下。相传始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326-334年)。赵氏始祖潮汕昌迁都安庆时,太平寺已有近千年历史。以太平寺为邻,潮汕人常在安庆修建了潮汕人定居的第一间房。在晁氏家族慢慢发展并最终形成巷的同时,太平寺也经历了两个关键时期:明洪武末年旧制重建,次年大规模重建。200年来,在历代官员的重视下,太平寺先后修建了万寿阁、古建堂、文殊院、华藏楼等建筑。,初步形成了大禅林的气势。在这200年间,贾超巷因贾超后裔的不断迁徙而衰落,又因太平寺的扩建而被吞并。一条移民老街悄然消失在老城区的地图上。而太平寺却延续了200年的辉煌,在董祀寺的西边建起了白衣寺和朱熹寺,成为安庆四大寺之一。太平寺前的老街也因此被称为“太平地”,其中“地”就是地界的意思,可见当年太平寺的规模和气势。

二。迁移分布:

今天,在安徽省安庆市老峰镇和怀宁县老克头孙佳伟还有潮人。

三。县展望:

安徽郡:又称古安徽郡、翼城,今安庆市。安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薛家岗、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见证了安庆先民自古以来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东周时期,安庆是古代安徽的所在地,安徽省简称“安徽”。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周树德清军改为周树安庆军,故名“安庆”。安庆城始建于金镇佑五年(公元1217),距今已有800年历史。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为翼城,故安庆别称翼城。从清乾隆二十五年到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760 ~ 1938),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的省会和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较早接受现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摩托艇。清光绪年间,陈独秀在安庆图书馆举办讲座,创办《安徽日报》,第一次尝试举起“新文化”的大旗。清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公元1907 ~ 1908年),安庆发生了徐锡麟巡校起义和熊炮营起义,先后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和新军起义的第一枪。安徽省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自来水厂、第一个电报局、第一部电话、第一条官办公路、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现代化图书馆、第一所大学、第一份报纸,都诞生在安庆。安庆被誉为“文化之乡”、“戏剧之乡”、“禅宗圣地”。这里是《孔雀东南飞》、《大乔小乔》、《一步不跨红十字》、《柳池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它是统治中国文坛近300年的桐城派的故乡。它是以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佛教领袖赵朴初、道教领袖陈撄宁、“两弹之父”邓稼先、中国“计算机之父”慈云桂、“将军外交家”* * *、“杂技皇后”夏菊花、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影响中国、享誉世界的杰出人物的故乡。古徽派文化、禅宗文化、戏曲文化、桐城派文化在这里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4.家族谱系:

《安徽省晁氏族谱》由晁康舒(清代)主编,是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的木刻活字印刷本。现藏于安徽省安庆市图书馆和安徽省安庆市老峰镇贾超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