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级四川省考地理历史答案
历史
1~25:AADAB,BDCCC,DABAC,CDCCA,BCCAB。
26~30:实务应用,资深部长;考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宋案,二次革命;内忙,必先外安,第五次反围剿;王进喜,雷锋。
31:(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破产的原因及其评价。(10分)
(2)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及其历史意义。(6分)
(3)发生* *的时间、地点、历史条件和意义。(9分)
32:(1)Xi安事件是怎样爆发的?* *怎么解决?有什么意义?(9分)
(2)七大的背景、内容和意义?(8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是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8分)
地理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绕中心自转太阳地轴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反之)南极上空周期性恒星年(365天,6: 09: 10秒),恒星日(23: 56: 4秒), 日平均近日点(65438+10月初)和近日点(7月初)都是相等的,每小时平均线速度(两极除外)为30 km/h,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为65438+。 目前是(2)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的变化;(2)当地时间;(3)沿地球表面水平移动的物体移位,北半球向右倾斜,南半球向左倾斜;(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度的变化和正午太阳的高度。越往北,白天越长。①太阳的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有极端日现象的半球长。②赤道冬季半年,昼短夜长。越往北,白天越短,昼夜平分。③极夜现象出现在春秋分的北极圈北部。南半球昼夜平分:与北半球相反。②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纬度从赤道到南北的变化。夏季至日:从太阳直射点到南北的纬度变化。冬天的至日:从南方到北方和南方。北方在夏季至日达到最大值。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南方在冬季至日达到最大值。每年在两次月蚀之间有两次直接拍摄。四:光照图解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判断依据是:地球自转从北极看是逆时针,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或者看经度,东经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太阳直射点的节气、日期、纬度已过极点(或与一条子午线重合),太阳直射点为赤道,即春分点;终止线与极圆相切。如果北极圈有极端的一天,那就是北半球的夏季至日日,太阳的直射点就是北纬。如果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那就是北半球的冬季至日日,太阳直射点为23 &;ordm26’(3)确定地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中午为12,被终止线包围的白天部分的中间子午线为12,晨线与赤道相交的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为6,暗线与赤道相交的子午线为18。按照每15 &;ordm,时差为1小时,每1 &;ordm如果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换算成时间。根据东加西减的原理,计算当地时间。(4)判断昼夜长短求一个地方的日(夜)长,即在纬度圈里求日(夜)弧的长度,也可以用日(夜)弧的经度来计算。(5 ordm-两地的纬度差就是被寻找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5:终止线和从终止线和纬度的交点判断的经纬度(1)。①终结者线可以判断这一天是3月21或9月23日前后。②终结线与南北极相切,在北极圈内为昼。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月22日左右,是北半球的夏季至日。南半球是冬天③终结者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是夜晚。可以判断这一天是65438+2月22日左右,北半球是冬天的至日,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2)判断日长夜长根据终止线与子午线的相交关系,计算出一个地方的日长或夜长。计算日长时,计算该地所在的纬度圈从晨线和纬度圈到白天半球暗线和纬度圈的交点。用经度跨度除以15,就是这个地方的日长。如果地图上只画了半个日半球,需要注意的是,图中日跨越的经度差是2倍,除以15,即该地的日长为7: 00。计算当地时间的第一步是找出两地的经度差。第二步,求时差,按每度4分的经度差计算。第三步是从西方减去。如果时间超过24小时,则减去24,将日期加上1天,如果时间为负,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去1天。第二单元大气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燥洁净的空气(氮的基本成分——生物、氧的基本物质——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二氧化碳的基本原料——光合作用、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蒸气和固体杂质(云形成和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教材第29页图2.1)海拔温度和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 km,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公里。随着海拔的升高,上升平流,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对流层低纬度:17-18km,中纬度:10-12km,高纬度:8-9km,有利于高空飞行,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息息相关。二是大气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减弱(1)。臭氧吸收紫外线,对可见光反射较少: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夏季阴天,散射中温度不是很高;它有选择性,波长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所以晴空是蓝色的;(2)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拦截热量,使温度升高;由于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差,而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强,因此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补偿地面热量,起到保温的作用。2.大气的热状态,大气的热效应1)热循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循环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的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的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图2.10,2.11,2.65438)。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转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形成一个角度,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3.全球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教材第37页图2.14)①地表形成七条压力带和六条风带,压力带的风带与太阳直射。冬天它往南移动,位置是南。(图2.15)②陆海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图3)季风环流(图2.18)区域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导致陆海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暖气团过境前主动移向冷空气团。天气晴朗,受单一气团控制,过境时连续阴雨雪大风降温。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下降,天晴,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一般出现在锋面大气,如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大风、寒潮、沙尘暴等。2)低压和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在北半球,例如图2.21)气旋反气旋低压(低中心,高外围)高压(高中心,低外围)水平运动,绕中心辐合(北对南),垂直运动,绕中心辐散(北对南),上升下沉,阴雨天气,晴干天气,例如长江流域的夏旱,北方的“秋脆”天气;气候的形成与变化1)气候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地面条件、大气环流、人类活动)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征l气温的分布一般低纬高,高纬低;山上的温度比山下的温度低;在同一纬度,暖流经过的地区温度高于寒流经过的地区。由于下垫面不同,各地的气温条件也不同,其中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对比影响最大(北半球)。气候类型日较差为年最高气温,7月最低气温,大陆气温大,为65438+10月,海洋小8小。2月②不同气候类型降水形势以辐合为主,全年雨量充沛。ordm其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的控制下,大陆西海岸出现两种情况。以亚洲和欧洲为例。地中海地区(副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多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气旋多,潮湿多雨。在欧洲(温带),一年四季都是西风盛行,各月的降水也比较均匀。L大陆东海岸,以欧亚大陆为例,受季风环流控制,冬季降水少,夏季有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L大陆内部,以欧亚大陆为例,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两极地区主要是向下气流汇聚。年降水量偏少2)气候类型(教材第47页图2.26)3)主要10气候类型的判断(教材第48页图2.27)步骤判断南北半球最高(或最低)气温月份6.7.8,北半球最高气温12.1.2,南半球三个月最高气温。15℃热带气候冷月最热,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冷月最热,气温-15℃ ~ 0℃。< >;5℃寒区气候决定了特定的气候类型。降水量的年分布。年雨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700 ~ 1000 mm夏季雨热带草原气候(750 ~ 1000 mm)热带季风气候1500 ~ 2000 mm)亚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雨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少雨热带沙漠气候寒带极地气候六;大气环保(1)全球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加导致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有: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②毁林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土地,②改变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保护措施:①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2)臭氧层破坏和保护的原因:除自然原因外,主要危害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的破坏;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的概念:人们一般将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的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有害:河流湖泊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防止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中国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单元三: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氧、硅、铝、铁结合矿物从最多到最少;主要造岩矿物为应时、云母、长石、板岩堆积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层状。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从岩浆到各种岩石形成,再到新岩浆生成的循环,这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二:地壳变化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和外力。内力: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泥石流、滑坡、塌方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的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辅以垂直运动,造成地表不平和海陆变化。3)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教材第63页图3.11)。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边界的地壳中火山和地震较多。3)板材开裂。比如东非和大西洋的裂谷,经常在板块碰撞挤压带形成山脉。当海洋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当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概念(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位移。2)常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褶皱岩层,未被侵蚀的地表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