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至少三种安徽省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
凤阳花鼓,又称双鼓,最初表现形式是两个妯娌,一个敲鼓,一个敲锣,唱一个小调,在鼓与锣之间敲。歌词全是哀怨:“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自朱元璋诞生以来,19世纪曾发生过长达9年的饥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孩子,我没有孩子卖,就背着花鼓到处走……”旧社会凤阳旱涝不断,许多家庭唱花鼓灯,乞讨为生。凤阳花鼓成了贫穷和乞讨的象征。
中国改革开放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戏在城乡都比较流行。每当有喜事或贵客时,凤阳人总是热情地表演,以表达他们的快乐心情。古画的打法、舞步、花姿、唱腔都融入了现代歌舞技术。在保持浓郁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生动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古画的名气越来越大。
2.英尚华古灯
颍上花鼓灯是劳动人民创造并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产于淮河流域广大农村,主要流行于淮河沿岸20多个县市。颍上花鼓灯的主要内容是表达人们对政通人和、风调雨顺、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表现淮河儿女的礼貌、勤劳和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洁朴素的爱情,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坚持和向往。
3.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起源于图腾崇拜意识,主要流传于中国九华山脚下100公里外的贵池、石台、青阳三县(区),尤其是池州市贵池区的刘杰、梅捷、毛坦等乡镇数十户最受欢迎。历史上说“无傩不成村”。它没有专业的俱乐部和艺人,仍然以宗族为表演单位,以祭祖、驱邪、娱祖为目的,以戴面具为表演特色。池州傩戏有傩仪、傩舞、傩戏等形式。整部“剧”演的是一部既有戏剧情节和表演节目,又有脚色、舞台搭建等戏剧特色的“剧”。
4.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被荆江环绕。有一个30万到40万年前的“和县猿人”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伴随着巢湖古老的历史,巢湖民歌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过程,一直传唱至今。巢湖人爱唱歌,爱创作民歌。“望柳”这种创造性的形式,让聪明的歌手无论看到什么,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唱出来。
5.徽州目连戏
明代万历年间,安徽祁门清溪人郑志珍在以往戏曲、杂文、传说的基础上,创作了《目连救母劝善》新剧。郑本的《目连戏》一经制作,便在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等地广为流传。祁门目连戏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以鼓、锣、钹为伴奏,没有管弦,用唢呐长寿。其基本唱腔简单,是明代中叶流行于徽州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调和青阳调,并保留了“滚调”的特点。脚色分为生、旦、尾、净、杂、紧,面部化妆有鬼脸、标记脸、彩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