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首先,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历史眼光,善于在各种历史现象乃至相互矛盾的史料和观点中辨别真伪、明辨是非,提炼出突出而鲜明的见解作为其历史剧创作的思想基础,使其剧作的主题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郭沫若历史剧的这一特点,在解放前的一系列剧作中已经表现出来。建国后,由于作者思想的成熟和社会主义条件下迫切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重新评价历史人物,作者创作的这一特点更加突出,更具时代性。蔡文姬和武则天的创作,选择了我国历史上饱受诟病的两个杰出人物,赋予他们“忧世而乐”的高尚品德和“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把对历史人物的科学评价和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表达结合起来,塑造了全新的历史人物形象。在这里,表现了作者大胆挑战封建社会占绝对优势的正统思想的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新颖独特的意境。这样,作者就把他的历史学家的眼光和剧作家的思维活动在形象上高度结合起来了。
其次,诗歌意境的丰富和浪漫主义氛围的浓厚也是构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特色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是一个主要因素。
作者是著名的抒情诗人。他对诗有一种特别的敏感,也非常善于酝酿和组织剧中诗的场景,产生诗的效果。比如在《蔡文姬》中,作者在剧情发展的重要关头,如珍珠般嵌入了《胡笳十八拍》中许多扣人心弦的章节和句子,大大提升了全剧的氛围和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在合唱的运用上,作者不仅将其作为深刻揭示剧中人物内心独白的有力手段,而且使其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将读者和观众引向剧中指定的情境,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此外,第三幕蔡文姬在长安郊外父亲坟前的梦,描写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诗情画意,第五幕又反复念叨哦,唱起了《又见青春》,使剧本获得了浓厚的诗意意境,增添了浓厚的浪漫色彩。虽然武则天不同于蔡文姬,但它并没有放弃用诗歌来塑造形象。
此外,作者还善于根据不同主题的要求,安排人物关系,组织尖锐的戏剧冲突。比如在蔡文姬,他根据剧情的发展,设置了一系列匈奴与汉族之间、匈奴与汉族使臣之间,甚至蔡文姬家族内部的冲突,造成了一系列精彩的戏剧场面和许多个性的闪现。在《武则天》中,作者围绕宫廷内部乃至家庭内部的各种特殊关系组织戏剧冲突,使情节发展集中感人,有利于深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比如武则天与裴炎、太子贤与上官婉儿的矛盾,就是通过朋党关系、母子关系、世仇关系表现出来的。裴炎与郑氏三娘、上官婉儿、罗之间的矛盾是通过世交、良师益友、同谋者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这样可以让戏剧冲突更加尖锐复杂,同时便于用最节俭的笔墨刻画出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如果说解放前作者写的一些历史剧(如虎符、高剑丽、南冠草、孔雀胆等。)还是保持了剧情的曲折,那么解放后他写的两部历史剧就不太注重剧情的曲折,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戏剧场景和性格冲突上。这也可以说是作者在建国后历史剧创作上的一个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