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昙寺的历史

1.青海乐都瞿昙寺名字由来瞿昙寺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整体结构布局与北京故宫相似,被称为“小故宫”。因此,该寺以其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于世。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相传明朝初年,一位在青海湖海心山修行的僧人,名叫桑格加(俗称三罗喇嘛),只在现在的瞿昙寺旧址建了一座小佛寺。三落喇嘛去南京马工请求保护,并授予寺庙额。明太祖朱元璋让三落喇嘛担任西宁卫僧计划主任,主管这一带的宗教事务。朱元璋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姓氏为“瞿昙”(现译乔达摩),命名小佛寺,并赐金书横碑一座(此明代600年牌匾至今仍悬于佛寺内檐之上)。所以叫“瞿昙寺”。

2.瞿昙寺现在发展如何?曲坛寺(qú tán sì)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县城南21 km处的马泉沟口,面临瞿昙河,背靠罗汉山,北临松花顶,南临纪念碑山。藏语称“卓仓拉康郭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卓仓持金刚佛寺”。建于明洪二十五年(1392),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这座寺庙以其珍贵的文物和巨大的彩色壁画而闻名。瞿昙寺是典型的明初官式建筑群。瞿昙寺在历史上曾属于十三寺。[1]

3.听说青海乐都的瞿昙寺很不错。曲坛庙位于乐都县曲坛乡马泉沟口,在县城南约21公里处。是青海省第二大景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青海众多寺院中,它以辉煌的建筑、精美的壁画和珍贵的文物闻名于世,被誉为“小故宫”。民间有句话叫“看了瞿昙寺就不用去北京了”。

瞿昙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相传,明朝初年,隐居在瞿昙乐都关陇古洞的三罗喇嘛率众归顺朝廷,朱元璋曾出兵西域。

明太祖念其忠顺,应其要求,拨款派人为三洛喇嘛建寺,并亲自赠予曲坛寺。瞿昙是梵文音译,最初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

明太祖将此寺命名为瞿昙寺,可见其重要性。明朝永乐年间,朱迪还授予三罗喇嘛的侄子班丹藏布“大权”称号,颁布诏书,批地批林,修建寺庙,发放佛器。

后来在洪武、宣德年间,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这座寺庙已经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

瞿昙寺,面朝瞿昙河,背靠罗汉山,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积约41.36亩,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寺庙坐落在一座略呈方形的城堡里,东西向,四周是黄土夯筑的城墙。

整体布局为前中后院,在一条中轴线上。其建筑依次为山门、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郭龙殿等大型佛寺。正殿两侧有御碑亭、小钟鼓楼、回廊、宝塔、附殿、祈年殿、大钟鼓楼。

该寺是典型的明初官式建筑群,地势不平,殿宇雄伟。

4.法门寺的历史和考古书籍供奉于唐代。

在唐朝的200多年间,高宗、武侯、中宗、肃宗、德宗、宪宗、宗彝、诺宗等八位皇帝,曾六赐、二赐供养舍利。每次欢迎仪式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朝拜,级别高,绝无仅有。史书上说“开埠三十年,三十岁人丁兴旺和睦”,但能平息战乱,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唐僖宗李习安最后一次归还佛骨时,将佛指舍利和数千件稀世珍宝一起按佛教仪轨封在塔下地宫,用汤米曼陀罗做坛供养。唐代皇帝信佛,供奉舍利,寺院规模成倍扩大,呈现出极大的密度与和谐,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世人仰望的佛教圣地。该佛塔被誉为“护国宝塔”。

宋明两代至今

宋代的法门寺继承了唐代皇家寺庙的宏伟,并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24个院落之一的“浴室院”,每天就能为上千人洗澡。宋徽宗曾在山门上手书“帝佛国”二字。金元时期,法门寺还是关中名寺,《藏经碑》中有僧人抄写藏经5000卷的记载。晋人还刻“诗碑”,赞其寺塔:“三级檐压山东地,九轮强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代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倒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当地绅士杨雨辰、党万良捐资修塔,耗时30年,建成一座八角形13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身开裂。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者朱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明末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

地下宫殿发现

1981 8月24日,宝塔倒塌了一半。1986 * * *决定重建,宝塔于1987年2月底重建。四月初八,佛诞,“有许多宝龛从地下喷涌而出,据古滕说,今无其组合”。经过1113年的沉寂,超过2499件唐代国宝在佛祖真指骨和舍利的簇拥下回归人间!地宫出土的稀世珍宝,在研究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光,举行国际佛事仪式。300多位来自各山区的长老和国内外各界代表参加了此次法会。十余年来,法门寺在前方丈程观、净一法师的主持下,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祠堂、斋堂、廖芳、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前十名

1.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已在世界上发现并经文献和碑刻证实,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

2.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三、地宫文物陈列是世界上最早的唐代密宗金胎。

4.在地宫的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龟甲和开元鲍彤是世界上发现最早、最独特的龟甲。

5.地宫出土的一套完整的宫廷茶具是世界上发现最早、档次最高、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的起源理论

6.地宫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张西长1.96米,是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大、档次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秘色瓷,有铭文证实。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的丝绸种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一次空前发现。

九、含第四佛指舍利的八重宝信是世界上发现的最精美、层次最多、级别最高的舍利宝信。

10.第三封镀金镀银的舍利信佛,上面刻有45尊曼陀罗像,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陀罗祭坛。

现在看到的一些建筑是明清建筑,大部分是仿唐代的,建筑精美,堪称精品。

2006年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代的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瞿昙寺是谁建的?藏语称为“卓仓拉果丹代”,又称“卓仓多杰羌”,意为“乐都捧金刚佛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曲滩乡,距县城南约17公里。曲潭寺是乐都南山地区最大的寺庙,也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其整体结构和布局与北京故宫相似,被称为“小故宫”。因此,该寺以其宏伟的建筑、珍贵的文物和精美的壁画而闻名于世。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曲坛寺创始人三罗喇嘛选择此圣地时,罗汉山上松柏参天,河上阳柳荫厚,一股清泉在石山中流淌,水光交天,半明半暗。三罗面向灵土,歇息杖。我走的时候忘了带禅杖,回去取的时候,禅杖已经在春天的时候生根发芽,后来变成了高的象征?珍珠树。寺庙的正门叫山门,宽三间,占地150平方米。前院左右各有两座御碑亭,藏语称为“四门碑亭”。院内西侧还有一个金刚殿,是前院和中院的分界和走廊。它非常优雅。

名字的由来

公元13 92年,朱元璋派兵追击青海北部元军残余,当地藏民情况不明随之而来,导致局势混乱。三罗喇嘛凭着自己的威望写了一封信,让西藏人民臣服于明朝。这一事件不仅结束了青海因政权更迭造成的混乱局面,也使朱元璋认识到了以三罗喇嘛为代表的宗教势力及其在青海的作用和地位。公元1393年,三罗喇嘛前往南京朝贡,请求对其寺庙进行保护和命名。其实当时只是一个小小的佛寺,但朱元璋欣然同意,并下令拨款建寺。这就是瞿昙寺名字的由来。

瞿昙是释迦牟尼的姓,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瞿昙寺建于1393,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北地区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自建庙以来,一直受到明朝皇帝的高度重视。13代七帝为瞿昙寺颁布诏令,赏赐金、银、象牙印及西方佛教大师。

6.求北京潭柘寺历史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它是佛教进入北京地区后修建的最早的寺庙。那时它很小,名叫卡夫卡寺。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没有被民众所接受,也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所以发展缓慢。后来在北魏和北周两次被毁,对佛教打击很大。卡夫卡寺成立后,影响力不大,一直没有发展。后来逐渐失修,兴盛至唐朝。唐朝武则天年间(696-697),幽州北住着一个叫华严的和尚,“持华严经为纯业”,“诵之时,全城皆闻,仿佛在庭下”。

在幽州知府张仁元的赞助下,华严和尚来到潭柘山建寺,买下了幕府寺附近西坡的蒋家和东沟刘佳的土地,以破败的幕府寺为中心重建了寺庙。华严和尚带领众僧填平寺内一个名为“青龙潭”的大水坑,建寺、扩建寺院,开辟潭柘寺雏形。

寺后山有两处泉眼,一处名为龙泉,一处名为洪泉。在后山龙潭汇合后,两股泉水流经寺庙,向南流动,既满足了寺庙的日常生活用水,又灌溉了附近的大片土地和农田。正是因为这珍贵的春天,附近出现了平原、南新房、陆家滩等村落。于是华严和尚把卡夫卡寺改成了“龙泉寺”。

潭柘寺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幽州一带声名鹊起,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因此,后人尊华严和尚为潭柘寺的“祖师”。所以《续僧传》中把华严和尚列为。

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僧人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不同,隋唐时期形成了许多教派。华严僧属于华严宗,创立于隋朝。这个教派以“法界本源”为宗旨,强调“和谐无碍”是观察宇宙和人的修行,也是认识的最高境界。

杜顺是华严宗的始祖,阎志是第二祖,法藏是第三祖,程观是第四祖。此派以《华严经》命名,是主要经典。因其宗旨为“法界缘起”,故又称“法界宗”,也因此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封为“第一贤”,故又称“第一贤”。

因为华严和尚属于华严宗,潭柘寺成为幽州第一个建立该教派的寺庙,也是华严宗在幽州的第一座寺庙。唐代会昌年间,唐武宗李严信仰道教。在道士赵贵臻和权臣李德裕的鼓励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消灭佛教。

潭柘寺也因此再次被废弃。直到五代和后唐时期,著名的禅僧才从真正的禅师那里来到潭柘寺,铲除了荒野,整修了寺庙。“师徒教法,潭柘寺兴盛”,让潭柘寺再度兴盛。

当时潭柘寺由华严宗改为禅宗。到了金代,禅宗在中都(今北京)有了很大发展,潭柘寺出现了几位禅师,大大提高了寺庙的声誉。

通元年(1141),金熙宗到潭柘寺拜佛,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修缮扩建。这是第一个皇帝参拜潭柘寺,使以后的皇帝纷纷效仿,极大地促进了潭柘寺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寺庙香火的繁荣。熙宗皇帝将当时的寺庙名称改为“大满居士”,并拨款对潭柘寺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开创了皇帝给潭柘寺命名、朝廷出钱修缮潭柘寺的先河。

元代潭柘寺依然辉煌,元世祖忽必烈之女妙言公主曾在潭柘寺出家。当时的著名僧人是瑞禅师和白山智公禅师,他们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们对整修寺庙,繁荣潭柘寺香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代是潭柘寺的兴盛时期,这得益于明初的重要官员姚。

当明朝皇帝割据诸侯的时候,明朝的创建者按照姚的计划,揭竿而起,夺取了皇位。成功后,姚辞去工作,到京西潭柘寺隐居。他每天都和老朋友潭柘寺方丈讨论佛法。

在此期间,明太祖朱迪也曾在潭柘寺看望过他。据说紫禁城建造的时候,设计者是姚,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得到了很多灵感。比如太和殿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宝殿,是重檐戴殿的顶,井口的天花板上画着金龙和印章,不同的是高了一点。

在明朝,自朱元璋统治以来,大多数皇帝和皇后都信仰佛教。再加上当时宦官机构受宠,势力强大,出宫养老后有地方住,不惜耗尽积蓄,到处建庙。在明朝200多年的时间里,潭柘寺多次修缮扩建,或有朝廷拨款,或有宦官捐赠,使潭柘寺建立了今天的格局。

皇帝、皇后、王公大臣、权臣等都曾来此午后拜佛,游山赏景。民间男女认为潭柘寺是佛教圣地。在当时,潭柘寺不仅是北京具有代表性的巨庙,也是当时对外交流的窗口。许多外国人渴望潭柘寺的大名,来到这里学佛,有的甚至死在这里。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的武楚德,东印度的德瓦安斯,西印度的连公和尚。

清朝是潭柘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清代潭柘寺改禅为法,出现了很多法家大师。

清朝历史上,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多次到潭柘寺拜佛,对潭柘寺地位的提高和香火的兴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了皇帝的宠信,潭柘寺有恃无恐,趁机购买更多的寺产,购置更多的土地,扩大林区和山野,发展成为庞大的寺主庄园。此时的潭柘寺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7.葛仙山的历史葛仙山是道教名山,位于上饶市潜山县中部,是武夷山的一个分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站在主峰上放眼望去,可以近距离看到九条枝干,如九条黑龙,盘旋腾跃,气势磅礴,被称为“九龙通顶”。葛仙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奇峰、异岩、云海、松涛堪比黄山。试剑石、道士石、龙舌池、七星井、仙人脚印成为奇观。相传,此山以东汉道士葛玄命名。葛仙山位于上饶市砚山县中部;远远望去,葛仙山就像一条巨大的鳌,屹立在崇山峻岭之中。它美丽而雄伟。东晋初,著名道士葛玄来到葛仙山宣讲炼丹术,从而使葛仙山成为赣、闽、浙一带著名的道教圣地。

葛仙山

景区最高峰,海拔1096.3米,在群山之上鹤立鸡群,雄伟独特,群峰环绕,是抒情揽胜的好去处。站在葛仙峰上,可以看到云山、圭峰、黄岗山、鹅湖山、七星山、独龙涧四个方向,都在你的视线之内。看日出,这里的云海、山巅显得格外惊心动魄、壮观。葛仙山位于江西省砚山县中部,是武夷山的一个分支。据记载,晋代著名道士葛玄曾在此山传授炼丹术,后称葛仙山。成为江西、福建、浙江著名的道教圣地。据清代《铅山通志县志》记载,唐宪通于860-873年在葛玄炼丹中确立了宗华的概念,并于宋志平二年(1065)赋予了玉虚的概念。宋元佑七年(1092),改名为大阁仙殿。之后多次维修。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毁于大火,后又修复。民国十七年(1928)毁于火,次年又重建。现在基本完好。大葛仙寺,俗称葛仙寺,位于葛仙山最高峰香炉峰上。寺庙长29.2米,宽17米,占地496平方米。庙里有坛,坛上有一个。

葛仙山

葛玄有行走像和坐像,横匾6块。坛下有一口古井,相传是葛玄所建。庙门外右侧有三官殿和灵官殿,再百步可达玉皇殿、地母楼、慈济殿、龙池。慈济寺有罗汉殿和大佛殿,供奉如来。龙池有岩石像舌头一样伸入水中,是葛玄洗药炼丹的地方。寺庙旁边有一口仙井,可供僧人和香客使用。目前,葛仙观道观和慈济观佛寺已融为一体,在佛道所在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在葛仙庙西北约2.5公里的山坡上,有一座供奉葛玄的母堂,东南约2公里的山坡上,有一座供奉葛玄父亲的祖父堂。葛仙寺左山顶,石笋丛生,有被一剑劈成两半的刻有“剑试石”的巨石。传说在葛玄试剑的山中有马尚石、下马石、西心岩、仙人脚印、登高台、洗眼仙泉等古迹。葛仙山每年六月初一“开山门”,十月初一“关山门”。这段时间,四面八方的香客络绎不绝。尤其是8月20日,葛仙翁的生日最为红火,经常有一万多人到山上进香。1984年,江西省人民决定葛仙山的葛仙寺和慈济寺为省级重点寺庙,对外开放。此外,还有四川彭州的葛仙山,相传是金代道士葛勇(桂王)的隐居之地。葛仙山,峰峦叠翠,位于彭州市东北部万年乡花园沟和红岩乡白石沟之间。相传晋代道士葛永贵和道友杨圣贤在此成仙,故名,又称葛家山。因为这座山看起来像一朵莲花,所以也被称为莲花山。山上的东岳殿、葛仙殿、毛安寺遗址,今天还能看到。葛仙山所在的龙门山是世界地质遗产的稀世瑰宝。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韩同林等10多位老专家考证,龙门山是新世纪初青藏冰盖冰流搬运形成的,是世界上罕见的巨型冰川巨石。可以证明,几百万年前,那里和青藏高原曾经是一个巨大的冰盖,就像现在的南极一样,在地质研究中有很大的科研价值。13、14国际地质大会初步认定,彭州市万年乡丁家湾-葛仙山-毛沟洞一带是青藏高原冰盖漂移形成的巨型冰川孤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大陆冰川孤石群。葛仙山葛仙山面积约13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1322米。这个风景区的特点是高耸的孤峰和幽深的洞穴。座中孤峰呈三角形,如刀、斧,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犹如巨大的群雕,令人叹为观止。山上有许多洞穴,被称为“九魔十八魔”

葛仙山

洞”,“二十四峰,八十一洞”。葛仙山的著名洞穴,如五龙洞、武曌洞、水帘洞、灵泉洞、朝天洞、仙人洞、猫沟洞、雷鸣洞、无底洞、石象洞等,充满了乐趣。深约70米的石象洞隐藏在松柏丛中。洞内石笋、石柱、石花、钟乳石,形态各异,玲珑剔透。雷洞在腹部是空的,岩顶滴水,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就像钢琴的声音。洞内青檀久旱不枯,雨水久不涨,极为神奇。五爪洞,形似五指,由五个以五指命名的洞组成,其中无名指最深,每个洞迂回如迷宫。汤坝子五龙洞长200多米,高8米。里面有五个串珠大殿,宽敞大方,顶高12米。其间石笋、钟河涓涓之声悠扬悠扬,窑洞有一个可以观天的朝天洞,造型奇特,有坐井观天之感。因入口呈“人”字形,且入口不远处有龙迹,故有“五龙五虹飞上天”的传说。葛仙山是四川中部的道教名山和旅游胜地,翠柏葱茏,风景秀丽。唐代的王波和清代的黄云谷都登上了这首诗。每年3月3日是潮汕庙会的高峰,游客如织。春夏之夜,山峰上有相当数量的“玉皇灯”,它们游向葛仙殿和玉皇楼冉冉。民间传说只能看到真心祝福的人。

谢谢,请收下。

8.悬空寺的历史背景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集佛、道、儒为一体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的六大大殿由木楼梯相连。庙里有很多雕像,但这些雕像的特色是在悬空寺的三教殿里。儒、道、佛三家代表人物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雕像同处一室,中国像这样与三教的祖先同处一室,是非常罕见的。

悬空寺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历代都修过。北魏将道坛从平城迁至大同,古代工匠按照道教“鸡叫狗叫”的要求修建悬空寺。

9.悬空寺的历史悬空寺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它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集佛、道、儒为一体的独特寺庙。

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晚期,历代都有修缮。北魏将道坛从平城迁至大同,古代工匠按照道教“鸡叫狗叫”的要求修建悬空寺。悬空寺离地面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风格,其建筑特点可以概括为“奇、悬、巧”。

值得称之为“奇”的是寺庙的设计和选址。悬空寺坐落在深山峡谷的一个小盆地里,整个身体悬浮在悬崖中间。崖顶突出的部分就像一把伞,保护着古庙不被雨淋。山脚洪水泛滥时,也免于被淹。

周围的山也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时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悬空寺能够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吊”是悬空寺的另一个特色。全寺共有40个大殿和亭台。从表面上看,它们似乎是由十几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撑着。有些木柱其实一点也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悬寺半天高,三个马尾辫悬在空中”来形容县城空寺。真正的重心支撑在坚硬的岩石上,基于半插入式飞梁的力学原理。

悬空寺的“别出心裁”体现在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悬崖峭壁的自然状态,对寺内各部分进行排列和建造,在立体空间中构筑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包括山门、钟鼓楼、正殿和附殿。设计非常精致。寺庙里有80多尊佛像。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山崖上题写“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