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公主的历史

高阳公主,唐太宗在李世民的第十七个女儿,生母不详,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之一。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与玄奘大师的徒弟有染。二、高阳公主谋反案。

公主淫乱和尚

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浪漫主义案例,《新唐书》中也有提及。据说高阳公主与参与编纂玄奘大师《大唐西域记》和经书的辩僧有染。结果发现唐太宗一怒之下将辩僧斩首。因为这件事,高阳公主也对父亲唐太宗怀恨在心。唐太宗死的时候,高阳公主连一点悲伤的表情都没有...一般都是这样。

《新唐书》有记载。看来高阳公主与和尚通奸已成定局。但是问题又来了。早于《唐新书》的《唐旧书》对此只字未提...这很奇怪。按理说,离事件越近,事情的真相就应该越清晰,但为什么老唐叔完全不管呢?同时,《旧唐书》中的另一条记载也相当混乱。书中提到,方死前曾在宫中接受过唐太宗的治疗。病重的方为了表示感谢,曾经感谢他的儿媳高阳公主,唐太宗深深地请高阳公主转达了许多肺腑之言。

方死于唐太宗去世前一年。换句话说,至少在唐太宗去世前一年,他和高阳公主的父女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否则唐太宗和方的行为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的。而《新唐书》所载的风流事件,比贞观二十三年还要早得多!更重要的是,方死后几年,唐太宗对方的临终关怀被家人刻在墓碑上炫耀。如果高阳公主和辩论机的故事公之于众,管家们在方的墓碑上炫耀公主的媳妇岂不是自取其辱?

所以所谓公主和和尚的暧昧关系,很可能是假的。之所以流传甚广,大概与高阳公主参与叛乱有关。每个人都敲破了鼓。高阳公主因为谋反被杀。一个叛逆者能做什么样的事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浪漫的故事。想象一下你的女儿和一个和尚有一腿。作为父亲,你会公开处理这件事,高调斩首奸夫吗?这显然说不通就算唐太宗不在乎自己的面子,他也得顾及方的感受吧?

高阳公主谋反案

这一点几乎在所有的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毫无疑问,高阳公主是因为谋反而被赐死的。官方史料给出的理由是,高阳公主为了丈夫的家产遗产,试图抢夺大宗身份和方的爵位继承权,所以诬陷叔父的家产遗产,而冷落了自己!唐高宗命孙昌无极彻查,结果查出高阳公主夫妇与王静李等人勾结谋反...没人觉得奇怪吗?一个小小的“性骚扰案”居然和触目惊心的造反案有关!这正常吗?我让你去调查我叔叔是否性骚扰了我嫂子。你是怎么发现的?会问人家联系过谁,甚至策划过什么?很明显,这是孙昌无极有意将此事引向叛乱!

这件事的结局也有些出乎意料。之所以说意外,并不是高阳公主和方被赐死罪,也不是方家被流放的亲戚,而是被高阳公主诬陷“性骚扰”自己的那个大叔被留直了!后来,那些被杀的人和那些被流放的人都被流放了,但方只是被剥夺了他的头衔,他还被分配了另一份工作。虽然官位不大,但还是当官的!这很奇怪。为什么方能得到特殊待遇?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他带领高阳公主和方艾毅谋反!因为有“重大立功表现”,所以被从宽处理。

或者可以这样说,无极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的打算,打算借此事来打击曾经的政敌方家族。正好参与了这件事,我有意无意的想把老房子给叛乱了。反正这一次老房子是要完蛋了!最终,高阳公主与方以智的紧张关系成为突破口。覆水难收。方宜芝只好跟着不信...方以智为了自救,只能牺牲高阳公主和方以智,引其谋反。

在孙昌无极的精心“搜索”下,唐高宗的叔父王静李袁晶被拖了进来,接着是他的弟弟王武李恪被拖了进来,最后连远在江夏的宗室王李道宗也被拖了进来...于是,发生了一起叛乱案!李和李恪丢了性命,李道宗被流放到襄州,半路上死了...高阳公主、方、巴陵公主、柴灵武(巴陵公主的丈夫,唐太宗的侄子、女婿)和受到牵连,被杀!其中,李恪和李道宗是孙昌戊己的政敌,其他人与他们的关系不太好。孙昌无极利用这件事基本上消灭了宗室势力,而不是对付他们。

这与其说是一起谋反案,不如说是一起栽赃案,不是吗?高阳公主作为一个女人,在武则天当皇帝之前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为了老公这个头衔的叛逆?取悦你的哥哥唐高宗并向他要一个更容易!唐高宗是同父异母的哥哥,李克也是同父异母的哥哥。两人都不是母系同胞。把李恪推上上位,对高阳公主意义不大。至于李和李道宗,不知到哪里去了...高阳公主缺乏有效的“动机”。

至于唐高宗为什么不干预,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唐高宗立足未稳,孙昌无忌权力太大,他不便过多干预。

第二,李恪是除了两兄弟之外对唐高宗最大威胁的兄弟。曾几何时,唐太宗曾试图建立李恪为储,但最终迫于压力放弃。换句话说,孙昌无极的举动也有利于唐高宗。他只是借了孙昌无极之手来除掉对自己最大的威胁李恪!就这样,唐高宗和孙昌的叔侄无忌达成了这一政治交易。孙昌无极帮助唐高宗除掉李恪,唐高宗默许孙昌无极除掉异己!自始至终,高阳公主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