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客运站的历史
大连港的客运业务始于1902,当时只在A号码头后面的码头办事处建了一个小规模的木质客运站..当年赴港游客54134人,这也是大连港历史上第一个年度统计数据。
1910 2000年4月1日,以大连港为中心的“日漫”水陆客货联运线正式开通。水运线路从日本的一个火车站,经大连港到中国东北的一个火车站。1911 3月1日,“日满”水陆客货联运线进一步扩大为“日满俄”水陆客货联运,即从东北铁路延伸至俄罗斯。1965438+2003年6月1日进一步拓展为“欧亚”水陆客货运输。满铁运营大连港后,于8月1908开通了大连至上海的第一条定期客货航线。之后,大连至烟台、青岛、威海、龙口的定期班轮航线相继开通。以及大阪、神户、台湾省、香港等客货班轮航线。大连港客运量在1908年不足20万人次,在1941年增至85万人次,最高年份客运量达到1729262人次。
日治时期,随着过往旅客越来越多,原来的客运站已经不能满足需要。7月26日,1922,满铁当局开工建设大连港客运站(又称码头候客站)。10月27日,1924,10,随着“门户”的出现,“船客候车处”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大连海上客运站已基本成型,同时也翻开了大连港客运史上新的一页。这个客运站7月26日开工,1922。站场位于二号航站楼后方,占地面积5031平方米。为两层建筑,下层为仓库,上层为候车大厅,面积3768平方米,可容纳1000多名旅客。候车大厅南侧修建一条长122米的天桥走廊,作为旅客进出候车大厅的通道。东面建有5米多宽的平台,平台与墩崖之间设置活动桥,供乘客上下船。船舶候船厅可以办理船票、电报、货币兑换等业务。,并有陈列室、阅览室、娱乐室、茶馆、餐厅、商店等。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一切都要靠自己。从1951到1960,大连港客运量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但在1961年,由于连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足,大量市民乘船回老家山东觅食,导致客流量剧增。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大连港年客运量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3万人次,比上年的84万人次猛增55%。1962年飙升至183万人次,而1963年,客运量回落至91000人次,这应该写在大连港客运史上。
1980 65438+2月26日,历时五年多、投资840万元、建筑面积16619平方米的新建大连港客运站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设计运力可容纳1艘国际客船,每次载客300-500人。新客运站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多样,为开通国际客运航线做了准备,改善了国内旅客上下机条件。
1991 1 2月,新客站售票厅扩建,进一步扩大面积,可容纳2000名旅客购票。1997售票厅配备了微机售票系统,增设了外宾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母婴候车室。
100多年来,大连港客运站从无到有,从落后到繁荣,经历了几个码头工人的共同奋斗和奋斗。如今,大连港客运站已成为全国水运系统中的大型五星级客运站。4220平米和890平米的国内候机厅1个,1平米的售票处1个,3700平米的国际候机厅1个。大港区现有客运专用泊位12个,其中大型客滚船码头泊位7个。每个港口都有一个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大连-韩国仁川的国际航线已经开通;大连-烟台、威海、天津和长海四条国内航线和大连-烟台和蓬莱两条联运航线;每天有30多个航班进出香港,旅客多达20000人,滚装船多达1000辆。明亮的候车大厅、有序的售票环境、便捷的全国售票、先进的专用码头、开放的停车场、完善的服务设施,都让乘客和车主倍感舒适和便捷。大连港客运站已发展成为以客货运输和汽车滚装运输为主的多功能国际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