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巨变”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特殊时期,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频繁,民族融合不断。井田制日益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显现;分封制趋于崩溃,大国吞并小国,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建立,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首先是经济基础的变化:这主要是指奴隶制土地所有制的解体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建立。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们有可能通过开垦荒地获得新的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就这样,新开垦的耕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劳动产品的分配发生了新的变化,冲击了原有的井田制(公地)。私有田地的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改变了对庄稼人的剥削方式,让工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客观上起到了改变双方身份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封建的生产方式和阶级关系(封建地主和农民)。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作为奴隶社会基础的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是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

政治上: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大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财富和对其他诸侯国的统治权,进行了长期的霸权和吞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但战争客观上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封建土地所有制日益取代奴隶主的国有土地所有制,新兴的地主阶级成为经济和政治力量日益壮大的强大阶级力量。他们接连要求政治变革。一些优秀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先后在各诸侯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如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这本质上是一场封建运动,最终建立了地主阶级。

思想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此同时,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划时代转变。从维护本阶级利益出发,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己的代理人,为他们唱赞歌,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互相攻击和批判,从而建立起自己的阶级理论,推动了思想文化空前活跃,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这又从思想意识上反映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进步以及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新的社会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繁荣。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