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术的历史

雕版印刷的发明不晚于7世纪初(隋朝)。它的发明、推广和应用,大大降低了图书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字文化、雕刻技艺、竹帛制度、笔墨纸砚的应用、浩如烟海的古籍为雕版印刷的发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明代学者胡应麟说:“刻书起于隋,传于唐,扩于五代,而胜于宋人。”(见《邵氏山房笔集》),总结了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到了宋代,雕版印刷达到了顶峰,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大部分都从事书籍的印刷。汉族民间印刷作坊遍布南北,形成了杭州、简阳、汴京、眉山、江西等地的印刷基地。印刷书籍数量多,品种多。除了佛经,经典、历史、书籍、藏书成为印刷书籍的主流。注重校勘,刻工精良,是宋版图书的特点。由于民间作坊印刷书籍的兴起,书籍作为商品在社会上流通,因此版权保护也被提上日程。与宋朝同时,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发展了印刷业。燕京、兴庆、平阳是当时著名的印刷基地。虽然活字印刷术是在宋代发明的,但是雕版印刷并没有被活字印刷术所取代,在中国古代印刷业中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

元代印刷业继续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几个儒家联合印书,使《十七史》、《于海》等巨著得以迅速出版。在杭州、简阳等地的书店,第一次印刷了各种戏曲书籍,有的还配有精美的插图。新中国成立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1960。1966被“文革”破坏,工作人员被辞退,版本库被查封,版本部分损坏。从65438年到0972年,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下得以保存。1978期间,广灵古籍刻印社恢复,雕版印刷工艺全面恢复。一大批古籍得到修复印刷,新印制了《听李唐路》等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写下了新的辉煌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之宝”乃至“国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