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三月街的历史渊源

吴凌的手绢,凤头鞋,合力捉月街。

观音石旁烧香,元祖碑前买货。

这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师范学校写的一首诗。远在唐代的南诏,南诏阳居(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南诏与东南亚古代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门户。此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在佛教传说中崇拜观音菩萨。相传,心地善良、救苦救难的观音女神还降伏了占据大理的恶魔罗刹。所以为了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每年三月十五日,众民集中以菜供奉之,称为供奉观音之地。后人在此交易,传为观音街祭品。”(《白国事业》)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历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苍山下各省货物交易。自唐永辉时期开始,朝代更累,城池不变。已知观音入大理,后人在阳光下烧香,四方闻风,各带货物而来。”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是在民间佛教讲经的基础上产生的。明代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滇西游历考察。1636我在大理三月街做了一次调查,并在《云南之旅日记》中如实记录。“十五日为街始,有盖玉城(大理)观音街集会,设在城西武场...十三省各种事,滇中各种野事。”

唐宋以来,“蹄实、善负重”、“尤善驰骋”的大理马,不仅远销中原,还远销缅甸、波斯等古国。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年间,南宋政权曾“遣其效力于大理招兵买马”。大理王段派人带着五百匹马和驯服的大象去见清,并向他们献上盎。“这五百匹大理马,南宋皇帝给了岳飞三百骑,张浚二百骑。也是为了挑选“游山吃鸡”大理马作为战马,赛马成了三月街的一大活动。

徐霞客在《游云南日记》中,也记载了三月街的赛马:“余乃自西门西入武场一里半,皆为城池筑帐,擂台不同。它的北面是一个赛马场,成千上万的骑手在这里相遇,几个骑手骑在中间,甚至有更多的队伍相互竞争……”到了清代,三月街的规模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清代《大荔县志》中描述了三月街的盛况。“全盛时期,百货商店生意相当大,几乎有十万来自蜀、赣、粤、浙、桂、秦、黔、藏、缅四地的商人,还有骡马、药材、茶市、丝棉、羊毛、木本植物、瓷器等的聚集。此时大理三月街的规模,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各国都是数一数二的。第一批大理留日学生、清末白族音乐家李协喜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三月街支竹词》:

以前兴盛几年,几百万资金流水。

川广苏杭精品,亚洲买卖商场。

上世纪80年代初,大理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后被公布为B级旅游区。上世纪90年代初,大理州人民政府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大理三月街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每年在三月街,中外人士成群结队前来观光和洽谈业务。大理三月街,千年盛会,万人欢聚的节日,古朴而独特,魅力犹存,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