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妃萍对马钢的攻击
1961年,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书记处会议,研究车轮轮胎厂的建设问题,决定在马钢建设全国第一个车轮轮胎厂。一场时间和速度的工程战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1962年,苏联撤走了专家,带走了图纸和技术资料,使中国的车轮和轮胎制造业陷入困境。这时,李妃萍受命负责指挥马钢的一场“攻坚战”
马鞍山车轮轮胎项目建设期间,项目总部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距离轮箍工地约两公里,路况很差。基本上是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有半尺深的红泥,非常难走。有时候踩上去要花很大力气才能拔出脚。为了尽快完成工程,他几乎每天都去工地,总是打着伞,一步一步从指挥部走到工地,和施工人员一起奋战。李非平易近人,没有架子。现场的干部职工都愿意亲近他,现场能解决的问题,他马上解决。
8000吨水压机是车轮和轮胎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大型设备。液压机的上梁应从四根直径为450 cm、间距为2米的立柱顶部加载。横梁的孔与立柱的间隙只有0.2毫米,横梁的设计重量是75吨,但实际重量不仅是75吨,而是87吨,即实际重量超过设计重量12吨以上,从而造成厂房、吊车、吊梁强度是否足够的严重问题。厂房已经建好了,吊车在厂房里来回跑,不可能再做横梁了。显然,这是“生米煮成熟饭”的情况,只能从现实条件出发,研究如何解决横梁吊装问题。还能按原设计用50吨吊车和25吨吊车吊起87吨的横梁吗?面对这个大问题,李妃萍组织大家反复研究和讨论。同时,组织力量反复检查吊车梁。验算结果证明,50吨吊车可超载58吨,25吨吊车可超载31吨,均在保险系数范围内。这个结果很受欢迎。李妃萍用实际起重量进行了检查,吊车没有问题。他还组织大家研究还可能发生什么意外。这时有同志提出,如果两台吊车在运行中起吊不一致、不同步,导致其中一台吊车负荷增加,是否会导致承重吊车断裂,整个工程失败的严重后果?他很重视这个意见,选了最有经验的吊车司机反复练习了很长时间,直到两个司机见不到指挥者只能靠吹口哨操作。最后甚至在横梁上放一碗水,反复运行,直到水不出来为止。在这些演习中,李妃萍在现场观察和指导他们,直到所有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才放心。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他在基本建设中一直倡导的工作作风。
在马钢,他带领技术人员和所有工人设计、制造和建造自己的设备。经过三年的努力,轮胎厂于1964顺利投产。从此,马钢生产的车轮在万里铁路线上运行,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依赖进口“洋车轮、洋箍”的历史。现在被誉为“江南一花”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唯一生产车轮和轮胎的企业,成为亚洲最大的轮胎厂和超大型钢铁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