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变化

早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是对新功能建筑的民族形式进行无意识探索的时期。主要的创作模式有新功能、旧形式、西式立面、中式装饰、中式教堂建筑。圣约翰学院是上海浦东教会的代表。

从1920到1930,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留学生致力于在新建筑中体现民族形式,创作了一批高水平的作品。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复古、古典、折衷为特征的现代建筑。南京中央博物馆、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就是典型代表。

20世纪50年代初,民族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所谓复古古典主义学习苏联的创作方针,特别强调带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大多数古典建筑都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在群体建筑上更为突出。我们可以称之为晚期古典主义。

60年代,广州一批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在民族形式的某些方面有了较大进步,对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建筑被成功应用于山区的酒店。河西敦煌的土布民居也很不错。后来房地产行业火爆,欧洲豪宅在国内比较强势。也有很多优秀的住宅小区和古典四合院,依附于它们的风格住宅。

二十年后,仍有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本土现代主义建筑值得关注。这些建筑多见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宾馆、拉萨宾馆、西双版纳体育馆、新疆人民大会堂等。

扩展数据:

中国的古建筑以其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多样的形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令人钦佩。但这种外观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了满足内部结构性能和实际使用的需要而产生的。

从建筑类别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民居、陵墓和园林建筑。其中,宫殿、寺庙、墓葬都采用了相似的建筑形式和整体布局,即对称整齐,主次分明。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的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木结构是主要结构。这种结构由柱、梁和檩条组成。部件之间的接合处用榫头和榫眼结合形成弹性框架。

百度百科-中国建筑史